历史文化学院 2019级 公费师范生班 李宗泰 QQ:3196766212
在本学期课余时间,我阅读了一些书目和论文,程华所著的《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这篇论文给我留下的印象颇深。在之前中学时期的学习过程中,我对于清末宪政部分的主要认知是其较为负面的,当时老师所教授的清末宪政大体上是在局势恶劣的情况下,清政府为了欺骗民众,巩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政治骗局。但本文却是着眼于清末宪政的成就,给我开启了一个认识这段历史的新视角。
作者在文章开篇就指出要以更加客观、平和的心态来观察清末宪政的道路, 分析清末宪政的成就与不足, 尤其是反思晚清政府选择的宪政模式及其对百年来中国宪政进程的影响。而由于我国采取共和政体时间已久,许多人心中都有共和制比君主制更先进的想法,所以作者也特别强调,选择君主立宪政体还是民主共和政体在价值意义上并无主次优劣、先进与落后之分, 只有破除君主立宪政体与民主共和政体在价值意义上的主次之分的认识,才能客观分析清末宪政的成就。
文章的第一个分论点论述的是清末宪政开创了中国宪法的历史,关于这一点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也有过一定的了解,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时期,皇帝集大权于一身,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思想上都没有宪法产生的条件,虽然古代也有过各种律法,但主要是封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与现代的宪法意义并不相同。而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则是以法典化的形式标志中国宪政的开始,虽然从内容与思想基础来看, 其内容和结构简单、不完整,但它毕竟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宪法、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开端。同时作者还提到了《十九信条》,这比之前更前进了一步。制定宪法, 否定了封建社会的无限君权制, 确立了资产阶级的有限君权制。它们作为中国宪政法典化的开端, 对其后历代中央政府都有影响, 无论是北洋历届政府, 国民党统治还是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是以宪法作为统治合法性的标志。如此来看,清末立宪运动是有着开创立宪先河的作用。
接下来作者又指出清末立宪的成果多为中华民国所继承,首先是清末四次的立宪请愿运动,虽然当时没能成功,但却在民国得到了实现,正是由于立宪活动对国会基本知识的掌握和普及, 使民国政府的国会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来。其次清末官制改革中的一些行政机构设置也为民国政府所继承,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组阁, 其行政机构也没有进行大的变化, 继续沿袭官制改革后国家机构的设置。最后在清末的地方自治的方面,也给民国提供了诸多经验。
另外,作者认为清末宪政运动也提高了民众对民主宪政思想的认识, 向其传播了现代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理念。在这里作者引用袁伟时先生的观点认为:人们有充分的理由诅咒清帝国的腐朽, 但却无法抹杀一个基本事实, 20世纪中国现代法律和司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清帝国在最后10年的新政中奠立的。这一点我十分赞同,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长达两千年,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君权的至高无上已然深入人心,但在清末立宪运动中新思想的冲击下,民权的意识逐渐觉醒,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民主的概念,这对当时社会的思想解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此过程中,还促进了一批具有新式思想有识之士的成长,就如立宪团体的成员,多是新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新式官绅,他们通过参与各种政治、经济活动,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明确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张和经济要求, 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这对后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
同时,作者还认为清末宪政是中国政治制度走向现代化的可贵开端。这一点在我以往学习中其实已经可以了解到,但文中作者以更加客观深入的视角论证了这一点,从经济角度来说,作者指出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自然经济和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是中国专制主义持续时间长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大陆国家,有着广阔的疆域,这就使得中国的专制制度有着很强的稳固性,不易解体。而在近代收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后,中国开始从封闭走向开放,而清王朝在1905年遣派五大臣赴日本与西方考察各国政体,最终确定了走君主立宪之路,开启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过程。而自此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民开始了解并参与到政治当中。宪政运动中中央资政院与各省地方咨议局的设立, 也是从前封建专制制度从未有过的, 为广大民众参与政治提供了平台。
最后,作者对清末宪政的道路进行了反思。这里的反思主要是对于改良宪政与革命共和两条不同道路选择的反思,虽然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成为全国普遍的共识延续至今,但作者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思考,他认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君主立宪制的宪政模式的选择更有其现实性,为此作者以英国、日本等国家作为例子,说明了有悠久文化传统和专政政体的国家大多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并取得了成功。可惜当时中国的民主政治还很不成熟,清政府也没能顺应民众要求和历史潮流,导致最终的失败。但中国在经历辛亥革命后却也并没有建立稳定的共和政体实现富强,而是长期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深深的灾难。从这个角度讲,辛亥革命与清末宪政一样,都没能取得完全的成功。
仔细阅读完这篇论文后,我对清末宪政运动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多了一些思考。实际上在我此前的认识中,一直认为清末统治腐朽和统治者的愚昧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诸多屈辱史,所以对于清末宪政也缺少客观的分析探究,基本是认为这场运动只是清政府为摆脱统治危机而被迫采取的政治表演,并且由于不久后清政府在辛亥革命中迅速灭亡,这场运动也没有让我感到有多大的成绩,所以对其关注并不多。然而学习政治制度史课程并看到本文后,我发现清末宪政运动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政治作秀。它作为中国宪政的开端,其中的积极面是不可忽视的,从《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这篇论文总体来看,其中认为清末宪政所取得的成就最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开中国宪法先河,正如老师课上所讲,世界上本有中华法系、欧洲法系、英美法系和伊斯兰法系等几大法系,属于中国的中华法系在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有着自身的诸多特点,如礼法合一、司法与行政合一及具有浓厚的纲常伦理色彩等等,这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很强的牢固性。但在近代以来,中华法系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时代发展不相匹配,因此如何对其进行改进成为了重中之重。而清末宪政运动则恰好开启了这一进程,虽然也有些形势所迫,但毕竟清政府也迈出了这一步,从出洋考察到颁布大纲,改革官制等都切实的触动了中国的政治制度,虽然由于清政府的灭亡,这些改革并没有在清朝体现出它的重要价值,但后世却对此进行了继承发展,并延续至今。因此称此运动开我国宪法先河可以说是毋庸置疑。除此之外,清末宪法运动对民众的开化作用也尤为突出,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两千年之久,皇权至上,纲常伦理等封建思想已然深入人心,广大百姓对于政治几乎没有概念。但正是因为清末宪政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政治,参与政治,更使得社会风气渐开,许多报刊、杂志纷纷创办,并宣传新思想,针砭时政,这在之前是难以想象的。因此宪政运动对于提升民众的认识也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清末宪政的成就及宪政道路的反思》一文让我对清末宪政运动有了全新的认识,对我理解这段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有着很大的帮助,值得我进一步思考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