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论语细读050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4-07-17 05:13 被阅读0次
重温经典||论语细读050

【原文】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注释】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评析】孔子一再强调君子如何面对“言”与“行”。对“言”要迟钝、要谨慎,是因为“言”太容易,张嘴就出来了,不谨慎很容易犯错。对“行”要敏捷、要勤劳,因为行动不容易,如果没有行动力,根本就干不成事。

如果非要发“言”呢?那就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篇》2·13)自己先实践,做到了,再说也不迟。通俗一点讲,孔子的“言”“行”观点就是:“少说话,多干实事”。

【原文】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评析】中国古人非常重视“邻”,认为亲近和谐的邻里关系,是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邻”在这里是指一种邻居之间互相亲近的关系。因此“德不孤,必有邻”的意思是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我们可以结合“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来理解这句话:高尚的人通常与高尚的人为伍,因此我们想要与品德高尚的人作伴。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原文】4·26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①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②斯:就。

【译文】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评析】如果一个忠臣不停地劝谏,重则会给自己招来侮辱和杀身之祸,轻则可能被疏远、被贬,难道就是仁德的体现吗?或许这也叫仁,但是在儒家的学问中算不得大仁,因为不懂得适可而止,不懂得隐忍。这时我们不是怕得罪君主,也不是怕受到侮辱,而是受到侮辱后,我们就没有机会再谏言,没有机会再做更多的事。试想一下,如果忠臣懂得适可而止,懂得再找机会进谏,是否会利益更多的人?是否有机会帮助更多的人?

一个内心有仁德的人,在意的并不是自己会受到侮辱,而是没有机会再做更多的事。和朋友相交也是一样,在意的并不是朋友的疏远,而是没有更多的机会帮助他,这才是内在有仁的体现。

相关文章

  • 细读论语总目录

    细读论语卷一(学而、为政) 细读论语卷二(八佾、里仁) 细读论语卷三(公冶长、雍也) 细读论语卷四(述而、泰伯) ...

  • 《论语》心臆丨公治长篇第五

    《论语》心臆丨公治长篇第五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先生馔。《论语》心臆测已经以日课形式全部写完。为便于重温经典,特...

  • 《论语》——一本几千年前的古人鸡汤,值得你反复研读

    最近开始读《论语》,它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誉。而今细细读来,觉得过去的理解甚是肤浅,这部国学经典值得人反复研...

  • 重温经典:沧浪诗话19

    重温经典:沧浪诗话1 重温经典:沧浪诗话2 重温经典:沧浪诗话3 重温经典:沧浪诗话4 重温经典:沧浪诗话5 重温...

  • 《论语》心臆丨泰伯篇第八

    《论语》心臆丨泰伯篇第八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先生馔。《论语》心臆测已经以日课形式全部写完。为便于重温经典,特列...

  • 《论语》心臆丨述而篇第七

    《论语》心臆丨述而篇第七 每日一课读经典,这里是先生馔。《论语》心臆测已经以日课形式全部写完。为便于重温经典,特列...

  •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96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97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98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99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4...

  •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51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52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53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54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

  •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6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7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8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9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

  •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1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2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3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64 重温经典:宋代名篇选读3...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重温经典||论语细读05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arz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