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曾经的小孩,回忆起儿时的兴趣,我还依稀能想起念小学的时候我也十分喜欢绘画,喜欢做点小手工,喜欢收集邮票,也因为喜欢剪报收集摘抄报纸上的保健知识交到了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朋友。而当第一次听到录音机里播放的贝多芬《致爱丽丝》内心里也惊到了,世上竟有这样动人的音乐。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的手工课是叫劳技课,顾名思义就是劳动技术课,这样一听字面上好像有点乡村土味,但是不是感觉也很牛掰的样子,毕竟是门技术活。
小时候我住在乡下一个村子里,家里条件有限,相信很多80后与我一样,即使家里条件略好的,也没有像如今的时代、哪怕你去到乡镇的街上,满大街的教育培训机构,琴棋书画样样不缺。而作为80后的父母在看到这些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缺失感,仿佛自己的人生似乎缺少了一次成就艺术或者什么特殊技能的机会,当谈论起自己小时候的无不开始吹嘘想当年,我要是学了绘画说不定早就如何厉害了,说不定我小时候学了钢琴,现在就不只有朗朗了。大言不惭的感慨也是人之常情,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就连温饱都是问题,别提什么培养兴趣爱好。
虽然如此,但是当经济开始复苏的年代到来之时,身边很多家庭的孩子也开始上兴趣班,尤其是城里的孩子最早开始接触到。而我身边也开始有认识的同学开始学习美术等等,不知道何时开始,这些艺术类副课学的好,什么中考高考还可以加分,所以兴趣班也如同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就拔地而起,很多同学主课学的弱的家庭条件尚好的就开始报读兴趣班。而那些人在很多年后却再也没有从事美术或者说与艺术相关的工作,实在令人唏嘘。
然而我的印象中也有那么一位让人印象尤为深刻的同学,她有没有上兴趣班并没有几个人知道,中学里有一段时光里,她画的美少女战士素描画传遍了班级同学的手,是女孩子们争相临摹的对象。她长得也是清秀阳光,十六七年了,我依然还能记得她的音容笑貌。想当年,一到下课,一群少女围着她的书桌,看着她只是用一只2B铅笔就将一个甜美可爱的美少女战士画的如此栩栩如生。而她画画时候的样子仿佛全身都流光溢彩,小伙伴们个个争抢,简直崇拜的想热泪盈眶。
兴趣这东西奇妙的很,往往很多时候它无法帮你改变什么实际的生活状态,但你却离不了它,为之兴奋,为之奋斗。兴趣它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精神上的,除了追寻艺术也有人热衷研究文学,数学或者科学类等。物质上的就是衣食住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通过努力奋斗追求着心目中的城堡,美装,包包,或者烹制出一道又一道的美食。这些都是美好的向往,也是一个人对生活的热爱。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往往又是非常有趣的人,有趣的人往往又都很会说话,风趣,幽默人群中很讨喜。而所谓的情商的培养不过就是这些吧,当你的最擅长的东西发挥到极致之时,全身散发着勇敢,坚韧,认真的力量,自己为之陶醉,旁人也得到了某种正能量。
但是兴趣一旦染上虚荣心的影子,也会让孩子剑走偏锋,譬如眼下的社会,物质虽不算匮乏,但很多的孩子却开始过分追求物质,很多中学生也纷纷渴望如明星网红穿名牌开豪车住豪宅,彷佛这才是人生的意义,甚至小小年纪便辍学,浓妆艳抹就开始在镜头前扭扭屁股做做鬼脸,唱着三流的歌,说着粗俗不堪的言语,一个晚上就涨粉几万,甚至一夜成名摇身成为一个小网红,什么豪宅豪车还有一大帮粉丝前拥后继的围着,甚至直接对自身明码标价。一时之间这倒又变成了诸多中小学生模仿的对象。
比虚荣心泛滥的孩子更可怕的是有一批虚荣心泛滥成灾的家长,希望孩子样样都学,结果样样平庸,甚至成年之后,看到曾经学的兴趣班都想绕道走。毕竟天才很少,普通人能够专注着做好一两件事就算是天才了!
我们曾经都上了很多年的学,却一直为考试奔波,没有几个人去注重兴趣的发展。然而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所以毕业很多年后,很多人没有从事曾经选的专业,因为很多人当初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并不合乎自己的兴趣。等回归现实的生活中发现专业根本不适合自己,还是从事了自己曾经的业余爱好或者选择了更适合个性发展的行业,也应了爱默生的名言:艺术家一开始总是业余爱好者。所以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盲目选择的专业全成了浪费时间的形式,令人遗憾。
当我工作多年后,我又开始买书阅读和摄影经营自己的爱好,曾经以为学习是为了考试,后来才发现是为了生活,而投入兴趣的学习才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