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
今天我将对之前的两个案例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职场中的好与坏难以定义
在这个世界上,极致的“好”和极致的“坏”都是稀缺的,无论是做人的好坏,还是做事的好坏,都是如此。

在生活中,我们很难遇到好到极致,好到如圣人的人,也许只有我们的家人能够符合这一标准;
同样,我们也很难遇到坏到极致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可能早已受到了法律上的严厉制裁和道德上的严厉谴责。即使有幸逃脱了,也会让自己处于无休止的悔恨之中,自己也永远无法清醒过来。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自己的人生也会被表现出来的这些坏所反噬。在外人看来,自己既可怜,又可恨,正可谓是损人而不利己。

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见到的人都是处在好与坏之间的灰色地带。非黑即白的世界早已过去,或者说从来就没有存在过,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灰色地带。这也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带。
与此同时,我们所看到的好与坏可能只是一种外在表象,通过这些外在表象,我们可能很难推导出其内在本质。
好是可以伪装的。隐藏在“好”的外表之下的,可能有着如败絮一般的“坏”;坏同样如此。表面上看起来是大坏特坏的,很有可能只是我们臆想下的产物,在其外表之下,可能有着好的动机。

此外,我们每个人的思考角度也是不同的,这会给好与坏的评判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评判同一类事物时,不同的人可能会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对于任何人或行为而言,在未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不要轻易作出好与坏的评判,而是需要综合而全面的考量,不能因为评判失误而给我们带来负面影响。
我将结合之前的两个例子进行展开。
第一个例子
对于第一个例子中所述的这位领导,也许其在业务上相当专业,成果可能也是满满的,但如果从团队的未来发展来看,却是不合格的,因为这位领导无法为自己的团队成员带来真正的赋能。

之所以在摸鱼者和斜杠青年看来,这样的领导是好的,其实是有着自身的动机在内的。在不同动机的加持下,自然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摸鱼者会感谢这样的领导,因为这是他梦寐以求的舒适区,他也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享受这样的舒适区,这是一种“好”的感受,但这样的好带来的却是最坏的结果。
在假象般的“好”之下,摸鱼者觉得自己好似生活在了天堂,摸鱼也会渐渐从一种偶发的行为转变为一种习惯、一种本能,对于工作不再会有进取心,也不会有任何危机感,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每一天。

长此以往的话,摸鱼者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将会不断下降,特别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更是如此,最后一定会进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希望摸鱼者自己要保持清醒。
也许,他们会在同事或朋友面前夸赞这位领导有多么好,但其实他们内心也需要清楚,这是一种浮于表面,且虚无缥缈的好,也是一种不会持久的好。

不管领导是怎么样的,我们自己都需要尽快逃离这种状态,不要让摸鱼成为我们的常态。
第二个例子
在第二个例子中,我相信团队领导的初衷一定是好的,只是没有经过多方面的深入考量,其带来的结果也会与原本的好的初衷背道而驰,从而给下属带来误导。

针对这样的困扰所召开的团队会议,表面上来看好像是一种能够提升团队凝聚力,又能够提升员工在团队认可度上的有效举措,但其最终结果却是截然相反的。
一方面,这次会议将企业和上层领导中存在的不良文化充分暴露了出来。
本来老板的这个小插曲可能只是一个孤立的“点”,但经过大家七嘴八舌的吐槽之后,就变成了一个可能会持续扩展的“面”,员工自然而然就多了一层对企业的不信任感。

从团队管理的角度来看,这也会对团队的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这次会议带给下属的是一种误导,即他们需要在忙碌的工作之外,将“让上层领导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正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所说,这种观点其实已经早已与当今的VUCA时代相脱节,早已不适用于现代的人力雇佣关系。

对传统雇佣关系有着全新解读的00后、拥有强大实力和多重机会的斜杠青年,又或者仅仅是将当前平台作为跳板的有志青年而言,他们不会在乎自己的功劳是否为人所知,更不屑于花更多的时间将这些信息同步给上层领导。
对这些群体而言,无论自己做的工作会不会转化为上层领导眼中的功劳,只要自己的工作是卓有成效的,或是能带来正向改变的,这就是一种莫大的成功。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自己从这一工作中收获了什么,比如:

在底层思维上获得了哪些提升;
在知识和阅历上获得了哪些提升;
这些提升能够给我们的个人发展带来怎样的助力;
这次收获的经验会给未来的工作带来怎样的正向助力;…
对我们而言,这些才是关键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才是最为重要的,并不会以我们的功劳是否为上层领导所知为转移的。
此外,我们还需要清楚以下两点:

第一点是,我们的直属领导是有担当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理心,值得我们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追随,这样的领导也会为我们带来各种赋能;
第二点是,我们需要以辩证态度看待职场中遇到的任何人或事,不要轻易得出好与坏这样的结论,而是需要结合对自己的清醒认知,进行多位一体的思考,最终得出准确的、与事实相符的结论。
当我们能够有这样的清醒认识时,这件事是可以从原本的“好心办坏事”变成一件真正的好事,虽然这里所承载的“好”与领导初衷的“好”是完全不同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