韧性越好,越不容易断裂,物理学上,好像是这么说的,那么,人呢?人的韧性到底极限是什么?
从那么多年的自我经验来观察,稍微疲劳些,人并不会发生怎样多大的变化,没有达到一定的量的积累,是无法发生质变的。
然而,质与量的交接点,人的一个极限,到底存在于哪个点上,是否因人而异呢?
想起当初初中、高中六年时光里,因为生存在重点班,自己也不是一个聪明的主,每天徘徊在浓烈的竞争氛围中,被高强度的学习时间推动着,每天睡眠的时间少之又少,老妈说,哎呀,这会崩溃的,每天怎么可以只睡四五小时呢?一个月的走完,迎来一次月考,一次月考结束,迎来一次排名,一次排名张贴,学生如同棋盘上的棋子,被大挪移,谁考得不好谁坐后面去,谁考得优秀谁做前面来,大海淘沙的高考作为中学阶段最后的洗牌,几家欢乐几家愁。
如果说,高考是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的话,那么考研,就是人生的第二个重大转折点。备考的那些日子里,再次恢复到高考前的六年紧张状态中,每日强度超大的学习,每日十四五小时的学习,每日学得天昏地暗找不到心里的出口时,去操场跑上几圈,回来仿佛重生,默默地对自己说着“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于是继续学习。
似乎熬一熬,那些时光,也就过去了。
后来,在豆瓣上一些小组里,每每看到一些人在学海里冲浪、在生活中拼搏的经历的文章,就整个人特别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沸腾,总觉得仿佛看到那时的自己,仿佛看到那时一群同样站在风口浪尖的同学。
只是如今,工作了,经济独立了,自我养活多少不那么成问题了,于是就无法像曾经那样拼搏了。
是否因为那时目标太明确,那时给自己阻断了所有退路,比如面对高考,老师家长们“谆谆教诲”——高考考不上,未来的道路就走不好。那时的高考,是学生通往社会的唯一阶梯,这座阶梯,让你通往天堂还是地狱,就看你的努力与造化,于是再没有第二条路的状态下,无论如何,你得逼迫自己,不得放松。
如今,你工作有了,就算你居安思危,你依旧不会丢了饭碗,你有那些过去那些年积累的一堆敲门砖,于是你就开始放任了自己,懒散的自己立马现身。
终究是温水煮青蛙,这终将害了自己吧。
明明每天都清楚明白得知晓自己内心的追求,以及那么多的喜好,想在有生之年去达成。比如学一些乐器,比如学会某种绘画方式,比如抓住一些美好的瞬间,也有时候会冒出念头,学一些比较冷门些的如烧制瓷器之类活动。有那么一些野心,比如想阅读很多很多的书,当然,也想在工作上更完美些,一些需要考的证都考到。甚至想让自己很全能,比如武术啊、击剑啊、马术啊这些也想涉猎。可是,总下不了决心去实践,或者有些计划已经开始实践了,但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而已。好像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恒心,这几年前和几年后的自己,缘何变化那么大,区别那么大呢?
人的韧性应该是无穷的,应该能同时开工很多兴趣爱好的,就像当初同时更新各种文体的文章,也没让自己崩溃掉,反而现在,有时候连写下一千字的散文或小故事都困难了,是年龄增长让人变了吗?还是周遭环境让人心变得浮躁了?
我想,我又开始纠结这些问题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