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记是鲁迅回忆自己去南京求学时的经历。鲁迅开始写他为何要去求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衍太太。衍太太对于鲁迅的影响很大,从开始写衍太太对孩子如何如何宽容,善良,比如:孩子们吃冰、孩子受伤时不埋怨,不会告诉孩子的母亲,还会帮忙擦药。可是这些宽容、善良的背后,却藏着虚伪。鲁迅外出求学也是因为衍太太一手造成。她总喜欢教孩子一样坏事,比如看一些不雅的图片、比如教鲁迅拿母亲的首饰去变卖。还好鲁迅大了,有自己的分辨能力,没有去做。但是却在不到一月,流言四起,说是鲁迅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鲁迅受不了别人的眼睛,也受不了母亲的爱抚,再加上虽大了,但也还年青,不知道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故而愤然去外地求学。
鲁迅挑了中西学堂,是一个开得不久的学校,可是却成了众矢之的。因为闭关自守的制度导致秀才们都太自以为是妄自尊大。这里鲁迅用了反讽的手法给予封建落后群体以辛辣的讽刺。原文是:集了“四书” 句子,做一篇八股来嘲诮它,这名文便即传遍了全城,人人当作有趣的话柄。又挑了求是书院。这里的功课别致,可是学费太贵。
鲁迅最后选了南京的江南水师学堂,因为这里免费,也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学院。可是这里的等级非常明显,分三个班生。初进去只能做三班生,卧室简陋,床板简单;头二班生就如贵族,趾高气昂,卧室与床板都很奢豪。鲁迅对这种旧的教育体制很是难理解。
江南水师学堂原来还有一个上香、诵经的地方,对于当时来说,很先进的学校,却有大和尚带着毗卢帽,捏记住,念咒,这段又是用了嘲讽的手法来写。虽然是因为原先的池溏淹死了两个学生,便找来关圣帝君镇压了一整年,可是有没有用不知道,只知道做学生总得小心些,而且弄得有点乌烟瘴气。
接下来随着新书的流行,鲁迅对《天演论》里的“物竞”、“天择”等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顾老辈反对,一有闲空,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学校要裁撤了,鲁迅也是在极度渴求探寻真理的强烈欲望。鲁迅在将要毕业时又转而去日本留学深造,继续潜心学习,只是为了能够有用武之地,能够改变国家的现状。
琐记原以为记录的都是一些琐事,可鲁迅却条理清晰的写出了当年求学的过程。其中不乏说出了当时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腐朽、落后;当代人民文化水平低下、愚昧。鲁迅对民国社会许多黑暗面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极力的排斥落后、封建的社会。鲁迅更希望通过这篇琐记,能唤醒装睡的人,也祈求读者产生共鸣。其实鲁迅对民国之间也是十分矛盾的,即要依靠民国社会的知识,不得不寻求民国社会的客观条件,又在学习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站起来,用这些客观条件发挥它们的积极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