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该怎么判断自己是否有软瘾?给自己号一下脉。如果你能感觉到脉搏,那么请相信你多少有一些软瘾。
问题不在于你是否有软瘾,而在于你有哪些。”
读到这段话,我哈哈一笑。
的确,如果按照“软瘾”的定义,好像多多少少都有那么些行为或活动,让人沉迷或着成为“习惯”。
那么,软瘾的定义以及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书中是这么介绍的:软瘾可以是习惯、强迫性行为、反复出现的情绪、生活方式或思维模式。
其本质是:它们能满足表面的欲望,却忽视或阻碍了更深层次的需求。
也就是说,它们用一种肤浅的快感或成就感替代了真正的感受或成就,使我们忽视自己的感受和精神世界。
不同于酗酒等“硬瘾”,软瘾是柔软诱人的,甚至很多时候的软瘾让我们感觉愉快或者无害。
比如说看电视或者刷手机这个事情。
工作一天回家,感觉很累,很需要放松,于是就想看会儿电视休息一下。结果却在电视机前一坐几个小时,接受电视节目潮水般的冲刷,但很少会关心或记住自己都看了什么。
并且,关上电视时,还觉得精疲力竭。
在这方面,我很有发言权。尤其是周末的时候,本来只是打开电视消遣一下,结果我会越看越兴奋,熬到家里人都睡了,我还继续坚守到凌晨。
关键问题是,追的那些剧看完也留不下什么深刻印象,也没有什么启发性或者能有什么提升。
说到底,就是麻痹自己,好像心里有个“瘾”,不追不熬过不去一样。
结果,第二天,往往顶着两个黑眼圈儿,浑浑噩噩、头重脚轻的晃来晃去,干啥都打不起精神。就会超级后悔,觉得自己的行为特别幼稚,又自责的不行。
但下次还会继续追继续熬……
所以,识别软瘾的一种方法就是问自己这个特定的活动是不是能让自己从情绪,尤其是强烈的情绪种解脱?
我们很多时候会麻痹自己以逃避某些感受。
识别软瘾的另外几种方法分别有:
1、心不在焉。
就是做这件事的时候没有完全投入,会神游天外、一脸茫然。
而且,活动过后,常常不记得做过、看过、读过什么。
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在看电视、购物、工作、不走心谈话或其他活动。
2、强迫症。
这个对于我来说很容易理解。
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驱使自己纵容某种行为或情绪,让自己不得不去做某些事或拥有或购买一些明知道自己并不需要的东西。
而且,虽然自己试着停下来,但做不到。
比如我买杯子的这个“嗜好”。总会有“杯子”配不上我喝的水的感觉,所以看见有买杯子的就两眼放光,如果在商场里看到了被人阻止没有买成,回来后绝对“执着”地从各个购物平台上搜罗,偷摸买回来带到办公室用。
买鞋子和衬衣也是这样,总觉得缺了某一款……
3、否认/合理化。
从字面上看,否认就是拒绝承认;合理化就是费劲心思把它解释为可接受或必要的。
像“努力工作之后,我需要逃避一下”,“这只是无伤大雅的乐子罢了”,“这只是我的爱好”,“每个人都这么做”……
这些借口和理由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
4、偏颇想法。
这是基于错误观念的一种扭曲思维,比如一棍子打死、过度夸张、推卸责任和情绪化推导等。
偏颇的想法为软瘾提供了一些有趣的规则和逻辑,如”洗过澡就不能再去锻炼了“,“原汤化原食”、“站着吃可以减少卡路里的摄入”……
5、掩盖行为的倾向。
那些被试图隐藏的、仿佛成为一种罪恶的快乐的习惯,一定要当心。
“掩盖或向别人谎报你在某项活动上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是软瘾的标志”,换句话说,你在为自己的所做所为感动羞耻。
不细说了,摸鱼的都知道……
不得不说,软瘾的诱惑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逃离生活节奏和压力的方式。
我们都需要时不时走个神儿,而且心不在焉的状态会让我们在潜意识中解决一些问题,给我们带来必要的休息时间。
但是,当逃避和走神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我们变得惯于麻痹自己,不去感受任何强烈的情绪,这样就与更深层次的自己失去了联系。
所以,要经常问自己三个问题来提升自己的意识:
1、我在这件事上花了多长时间?
2、我的动机是什么?
3、我的感受是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