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看一本童书,我觉得故事和画面是吸引小读者,占分量极大的要素,那么吸引家长的则是通过这个故事能够给孩子怎样的知识启发和思想启蒙。我第一次打开这本书《翻开这本小小书》我得承认我还没有准备好。那么读这本书需要做哪些准备呢?在我蒙圈的那一瞬间想到了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暂定为,自己收起对童书的固化认识;千万别以为只有手工书才需要动手;不要忽略导读手册;一定要允许孩子在读书过程中沮丧,或兴奋到尖叫。所以这是一本适合在家里读的,帮助你释放感情的亲子书。
我觉得孩子过了5岁就应该学习独立读书,因此我也是这样实践的,拿到一本童书《翻开这本小小书》,我先让孩子自己翻看,至少他有了一定反应,比如,笑出声;说看不懂;或者不喜欢等等,只要他翻看,就会有反应。然后我们再一起读。
孩子翻看完《翻开这本小小书》这本书的反应是,我看不懂,而且有些焦虑。我很不以为然,因为凭着之前读到过关于次书的相关书评,我印象中这本书非常有趣,甚至需要手脑结合。我甚至不满孩子的反应,批评他不自主独立读书。可是真的等到我带他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瞬间蒙圈了,这个是什么故事,好像不是寻常故事哦!这个动手剪裁的轨迹好像也弄不出别致的造型。这可怎么办。突然遭遇这样一本不寻常的书还真的是第一次,完全跟自己脑海里所熟悉的童书不是一个套路呀!当时还真不敢莽撞动手裁,生怕破坏了作者隐藏在这剪裁背后的创意。
当然,读童书,读不太明白,我这不算是第一次,所以我知道在蒙圈的时候,读导读手册。为什么我不首先读导读手册呢?通常,一本书摆在面前,尤其是内容和形式与以往读的都有不同的情况,我们需要导读手册的引导,当然我们也可以尝试按自己的理解去读,当我们发现自己的收获跟这本书的内容不成正比,或者明显感觉仍有理解余地时再看导读手册,我们可以在导读手册的帮助下,从各方面深入理解内容和形式。这样既可以带着问题看导读手册,也可以借鉴导读手册所提及的阅读角度。
我大约心理有些数,于是和孩子一起开始裁剪,剪刀孩子还用的不很娴熟,我看完全可以用手沿着虚线扯开,当纯手工裁剪进行到一半时,效果出来了,孩子开始尖叫,并且兴趣盎然地要独自完成剩下的裁剪工程,我相信我一定会弄出一个大彩虹,我从来没有看到这么小的书,看越来越小;看呀!妈妈,开始变大了,你千万别动,我一个人能弄好,你要相信我妈妈。你只要看着我就好了,我需要你陪着我。每当孩子因一本书而情绪激昂地讲出他平常所讲不出的那些感受,我就认定这是一本好书,它带给孩子快乐和发现的兴奋,它带动了孩子的探索精神,还有可能因这个过程为他的童年留下美好记忆。
我满足的看着孩子,小心翼翼的扯开虚线,并且把裁掉的颜色和大小不同的纸归类放好,并且还计划着这些纸可以做哪些手工。我好喜欢孩子这样的状态,此时,他驾驭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因一本书,带给他的成就感,并且,因着成就感让他充满自信地设想出诸多美好的计划。
裁剪完毕,我们开始阅读这本小小书,此刻如果你也惊奇这书的设计,不要吝啬和抑制你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叹这本书带没你的美妙感受,真的很开心。小红书、小绿书、小橘书、小黄书、小蓝书好小彩虹书,每个小动物都有一本属于自己颜色的书。看完就可以来一次测试,那种颜色的书是哪只小动物的,不信你试试,一定没有孩子记得准,然后把一本本书合上,再来一遍,孩子尽管已经熟记,还会这样要求。再读第二遍可以细看图画,这些画面里的细节很可能你也不及孩子细心,毕竟孩子的热情已经被彻底激发,所以,关于同类的书在导读手册中我们也有看到中,所以即使你不催促,孩子也会要求,再来一本吧!如果在暑假里孩子能遇到这样有趣的书,孩子的读书积极性恐怕不会被炎热轻易围堵。让我们继续打开下一本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