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书有点“污”

作者: 偏要叫肉卷 | 来源:发表于2016-08-05 09:54 被阅读522次

    最近女儿疯狂爱上了画画,没事儿就喜欢趴在桌子前面创作。虽然笔法还略显稚嫩,不过看得出,她已经摸索出了一些基本套路。比如画面中的小女孩和小绿蛇,面目表情就是一样的。毕竟女儿没有绘画功底,能够把两个不同生物的面部特征用眼睫毛加以区分,我觉得已经是非常不易了。

    如果你相信了我刚才的胡言乱语,那你恐怕要对杜莱的最新力作大失所望了,因为上面这幅插画正是出自这位无厘头的大师之手。虽然我是杜莱的脑残粉,但我依然忍不住要说,他的新书实在是有点“污”。且把如此幼稚的画风放在一边,整本书从头到尾都是脏兮兮的,不是未上色的小动物,就是没擦干净铅笔印儿的大虫子,当然,周围还少不了按得到处都是的数不清的彩色大手印。

    这种糊弄人的甩笔之作,难道真准备把我们这些脑残粉当脑残?

    不过,套用一个当下流行的句式,大师与普通人之间总是差着一个创意。如果把书往回翻一页,就会发现这些彩色的点和线都是从各个主角嘴里喷出来的——声音。这样的画面也顿时让我想起科学松鼠会早期的一本科普杂文集《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有人说这是一个通感十足的书名,而杜莱的作品无疑就是这样。

    当绚烂的叫喊声看起来像彩虹糖

    对于一个大师级人物而言,降低艺术水准绝非我们想得那般轻松。那需要剥离掉他们人技合一的状态,重新找寻本初的自我。毕竟,你可以让一个表演大师诠释任何高难度角色,却很难让他伪装成一个没有演技的人。令人惊叹的是,杜莱做到了,而且做的毫无违和感。当女儿看到画面中那只涂了一半的小粉猪时,便使命感爆棚地对我说:“妈妈,让我帮他涂完吧。”杜莱的画对于孩子来说,更像是一个同班小朋友的作品,他就是有这种魔力,能让孩子卸下一切胆怯和不自信,参与到大师的画作中来。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我的书是不完整的,读者需要找到他/她的方式来弥补空缺。你必须给故事加点什么,如果你不加,书就没什么意思。这需要能量,那些努力做的人一定会为自己感到自豪。”

    《点点点》中的互动技法继续沿用到新作之中

    孩子在前一页按下电灯开关,在后一页立刻能够体会到置身于黑暗的乐趣,这样的创意对于熟悉杜莱作品的孩子而言并不算惊喜。聪明而叛逆的孩子可能会故意忽视他的请求,直接将页面翻过去,然后便会惊喜地发现他的小trick,啊哈,原来不按开关也是会变黑的啊!杜莱最伟大的地方不在于他能读懂孩子,而在于他本身就是孩子。所以孩子在触碰真相时,只会指着书本洋洋自得地炫耀自己的新发现,却丝毫不会感到被玩弄或被轻视。这是作者和读者之间默契的小游戏,只有探索的快乐,没有无聊的烦恼。

    成年人的视角往往不同,他们懒于体味书中惊喜连连的小细节,反而更容易被这本书的名字《天啊,这本书没有名字!》所吸引。相反,我女儿却从来不会用“没有名字的书”来称呼这部作品:

    “妈妈,你给我带回来的新书呢?”

    “哪本?”

    “有好多小动物的那本。”

    “好多小动物?”

    “对,就是有小猪啊、小虫子啊什么的那本。”

    “哦,你是说没有名字的那本书?”

    “对。”

    为了呼应书中的草图风格,不仅这本书本身没有名字,书中的主人公也没有名字。不仅它们都没有名字,而且这本书也没有内容!如果非要攒出个故事梗概,大概应该是这样的:我们(读者)偶然间翻开了一本没有完成的书,书中的主人公为了送给我们一个故事,叫来了正在创作的杜莱先生。杜莱先生只好临时为我们编了一个马马虎虎的小故事,然后把不太满意的我们打发走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流水账式的故事,杜莱足足画了70页。

    这位碎碎念的老人家就是用这样一种“未完成”的形式,为孩子开启了上帝视角。哦,原来故事书是被人画出来的而不是在超市生产出来的,原来一本书是由一张张单独的画组合在一起的,原来书中那么可爱的主人公也是从丑陋的简笔画一点点“演变”过来的……杜莱是典型的过程导向,这样的行事风格在他年初出版的《涂鸦大厨》中就已经彰显得淋漓尽致。我才不在乎你们画得好不好、像不像,我只想告诉你们,一幅漂亮的图案到底是怎样诞生的。杜莱的艺术科普做的很成功,他让孩子清晰地知道,这个艺术家爷爷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也一样可以。

    最终完稿:我终于知道这些小人儿是怎么创造出来的了

    当然,杜莱这次最最成功的动作,就是终于把自己“推销”出去了。他不仅大胆地在书中多次出镜(说实话,真的帅暴了),还在尾页乱七八糟的涂鸦中开辟了一块空地,特意注明“这本书是埃尔维·杜莱创作的”。杜莱实在是太能get到读者的点了,他清楚地知道大多数家长都会忽略封面的作者姓名,但孩子决然不会放过书中的任何一个小细节——包括这句"硬广",也包括他隐藏在色彩中的淘气的脸。

    你能找出隐藏在图中的三个杜莱吗?

    不仅如此,杜莱还极其聪明地在书中植入了大量他的原创作品。这通常是作者最钟爱的玩法,同时也暗示着读者所面临的考验和挑战。越是与作者高度契合的读者,越能发现作者故意散落在书中的宝藏。这种马太效应像摩西的手杖一般将读者分隔两岸,喜欢的会愈加迷恋,不喜欢的则一如既往地嗤之以鼻。

    熟悉杜莱的读者,一眼就能发现《点点点》、《杜噜嘟嘟》和《BLOP》的踪迹

    对于孩子来说,即便不知道这些作品出自同一作者笔下,他们也会被那些熟悉的元素调动出深层次的感官体验,从而对眼前的作品产生莫名的好感。杜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这才是真正的心意相通。大概没有人能像孩子一样深刻地理解杜莱,正如他自己所言:全世界的孩子们都一样,不一样的是大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这本小书有点“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rshs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