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爱好放大即是天赋

把爱好放大即是天赋
看中国的作家写的关于写作的文章,大多都过多于强调才赋,这或许是中国的语言文字比外国人的拉丁字母组合特别讲究罢。尤其是中国古典文学、语言艺术辞藻格外华丽,非一般学识所能达到其高度。所以需要很好天赋罢。再看外国作家关于写作的文章,大都强调的是个人奋斗与坚持,满篇洋溢着自信,看了他们的文章让人信心满满。至于什么书,我在这里就不举出例子了,只是凭个人的感受。
我以为,初学写作者应当充满自信,写作并没有那么玄乎和神秘,无非就是个语言表达问题。所谓的技巧只不过是在阅读和写作过程学习积累过来的而已。
天才者或许有,但这世上大多数人的智商大都差不多,区别就在于勤奋了。即使是天才天赋很好的人,若不勤奋,恐怕最终也会是一事无成。
其实,这个人生成功的秘诀前人早已总结出来了,只不过是我们大多数人没有执行罢了。毛泽东在《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说: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道理很简单,这世上的事儿,要紧的就在一个做字。只要认真地做,不停地做,反复地做,那至少你就会在这件事儿上做成匠人或者专家学者。
写作也是这样,要不停地写,坚持地写,直到脑手一致功夫就到家了。
所谓脑手一致,就是因为写作是一种比说话更为高级的表达,写作进入状态后,人的意识会按着思路流动,我们的手就是要和大脑意识流一致把它准确及时的记录下来。如果不经过训练,是做不到心手一致的。日久天长,这种经过训练的意识流会更加丰富多彩,会有更多的灵光乍现,神来之笔直到事后你自己都不相信会自己写出那么好的东西。
所谓的灵感是个很玄妙的东西,人的大脑有时会灵光乍现,闪出各种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丢失,过去后就会想不起来而丢失了。在写作过程中,这种灵感有时候会自动跳出来,人的情感、储备的知识、生活阅历中的各种生活体验都会激发出来,形成一股股意识流,像泉水一样涓涓流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及时准确的用笔或电脑打字把它记录下来。
意识是人的大脑特有的功能,这点在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中得到承认。科学家或某一领域有成就的人只是在某一领域长时间的耕耘,人的意识就是在他所耕耘的领域里产生惊人的功能。作家也是这样,经过不停的阅读和写作训练,作家在进入写作状态后意识会进入一个超常发挥的水平,把作家本人自身的各种情感、阅历体验、知识积累都调动起来了。从而写出事后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的文字。
这里要特别强调阅读。作家路遥曾把阅读比作蚕吃桑叶,写作比作吐丝。可见阅读对于作者写作的重要性。他说:“对于作家来说,读书如同蚕吃桑叶,是一种自身的需要。蚕活到老吃到老,直至能口吐丝线织出茧来;作家也要活到老学到老,以使自己也能将吃下的桑叶变成茧。”在写作《平凡的世界》之前的准备阶段,他给自己列出了一个百部的阅读计划。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以及各种杂家和百科知识诸如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不明飞行物)等等
金庸在一部小说的序言中也这样写道:
写小说也跟弹钢琴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言,是一级一级往上提高的,要经过每日的苦练和积累。读书不够多就不行。我很同意这个观点。每日读书至少四五小时,从不间断,在报社退休后连续在中外大学中努力进修。
最后,还是用路遥的那句话来勉励自己: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
——路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