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难忘红薯
我插队的地方那里是盐碱地,土地贫瘠,当时小麦的亩产只有100多斤。最容易栽种且高产的就是红薯,亩产可达2、3千斤,为了填饱肚皮,于是大面积地种植。每年秋天红薯收上来后,一天三餐离不了红薯,一直要到第二年吃上新麦,红薯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充当主食。这样的生活我过了6年,说实话,再好吃的东西也会吃腻,何况是红薯,时至今日,虽然养生专家对它十分推崇,我对它态度还是敬而远之。
图片来自网络每当秋季,红薯从地里扒出来,生产队就在地头每家每户分配红薯,知青也不例外,每人能分到几百斤的红薯,这可是全年的口粮呵。用板车将少部分拉回寝室,大部分就在地里切成片摊在地里晒,在秋日的阳光和阵风中制成红薯干。
秋高气爽,秋天的阳光温和中微带寒意。在刚扒完红薯的地里,摆满了红薯片子,白花花似霜雪一般刺人眼目。如果天气晴好,几天工夫,红薯片子就晒成干,拉回家去贮存备用。若遇阴雨天,那就倒楣了,被雨水淋湿的红薯干不光色泽难看,而且质黑味苦,只能喂猪。
老乡把红薯干捣碎磨成粉,用来贴锅饼或者做馍馍,我们不会做也不想吃,把它换小麦或白酒。红薯干可以做粉条和酿酒,在农村我们喝的都是红薯白酒,按现在的标准认定是三无产品,“无厂名,无商标,无生产日期”,当时我们还喝得欢,不管啥酒,只要能买醉就行。
拉回家的红薯堆在屋角落里,显得体量很大,每人都在发愁,这么多红薯怎么吃?我们会做的也就是煮红著,将红薯砍成块放入锅中,注水淹没,大火烧至筷子能插入红薯就算好了了,还有方便的烧法就是蒸红薯。有半年多的时间里,一日三顿都是它,而且天天如此,在那个年月里我是把一辈子的红薯都吃了。
图片来自网络红薯富含粗纤维和糖,不宜多吃,吃了一点就有饱腹感,但不抵饥,给风一吹,胃里发烧,口吐酸水,当时除了红薯没有别的东西可吃,不吃红薯就得饿肚子。
老乡家里每年秋收前都要挖个地窖,用来貯存红薯,作为一冬一春的口粮。除了煮红薯之外,老乡会把红薯干磨成粉,和其它杂粮掺合一起做馒头或锅饼,味道同样不好吃,吃多了会引起胃酸。红薯叶、红薯梗晒干后也可喂猪,在老乡的眼里红薯是个宝。
图片来自网络据《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等古代文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脾胃,强肾阴”的功效。是一种药食兼用的健康食品。现代医学测定:红薯含有胡萝卜素、维生素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营养价值很高。
那时在农村看到年愈60的老汉,吃的是五谷杂粮,身材瘦削但神彩奕奕,照样下地干农活,站如松,行如风,一点也不输年轻人。我们现在生活条件优越,营养过剩,沾上一身富贵病,有句老话:“膏梁厚味有损身体,粗茶淡饭延年益寿”,这句话一点没错。
2004年5月我第一次回到了生活了6年的农村看看,在聊天时问起红薯的事,他们说现在生活好多了,红薯种的少了,只是偶尔吃点,不再是当主粮。聊到“红薯面,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的艰难岁月还是不胜唏嘘。
去年9月,我第二次回农村看看,在县城的饭馆里有道蔬菜,碧绿生青,吃口有点象空心菜,问了东道主,他笑着说:“吃不出来吧,这是红薯梗”。想不到昔日喂猪的红薯梗如今也上了餐桌。
随着生活的好转,红薯从主粮的地位变成配角,身价反而扶摇直上,演绎着乡土的贫富变迁,一如那曾经的野菜,登上大雅之堂。“旧时果腹不愿谈,今日倒成席上餐”。在上海有的饭店把红薯为食材做成小甜点,称作“红薯泥丸”。紫红色的颜色,大小如鹌鹑蛋,口感极好。
沪上有的超市、大卖场里设摊有卖烘红薯,机器烘烤。小的5元,大的8元一个,当初在农村只有几分钱一斤的东西,现在是灰姑娘变成了白雪公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