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在和别人的关系中成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听到另一个人的声音对他说:“我相信你。我能在你身上看到连你自己都没看到的可能性。我能预见到一些变化即将发生。”
——洛莉·戈特利布」
这是我今年年初的时候看的一本书,随手又翻到,觉得很值得和大家分享一下~它是关于心理的一本书,讲述了一个心理治疗师自身的心理治疗过程以及她的来访者的治疗故事,内容很棒~
那时候看这本书,我其实也处于一种比较忧郁的状态,从一个城市搬到另一个城市,离开自己喜欢的人,内心挣扎着、害怕着。就算时间过去很久很久,还是会在晚上一个人的时候,想起一些事情,并带动自己悲伤的情绪,哭出声来。也有尝试过去看心理医生,那时候还以为自己得了抑郁症,其实并不是。
朋友形容我好像陷入了一个漩涡里,因为我那时候总是逃避现实的生活,想要让自己活在过去。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开始逼迫自己面对内心的恐惧,我承认我害怕了,害怕自己做错了选择。不过我也开始告诉自己,既然已经做出了选择,那就应该继续走下去,生活还在继续呢,得要活在当下。
负面的情绪并不可怕,勇敢地面对这些“坏”情绪,找个信任的人好好说会儿话,才能知道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8688946/2aeb24c80b96fca9.png)
• 沉溺于“不痛苦”的幻想,否认痛苦,有时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 诚实总是困难的,尤其在自己特别想做点什么的时候,承认自己的无能为力。
• 拯救我们的不再是任何道理或技巧,只有直面的勇气。
• 我们改变不了问题,但我们可以改变对问题的态度。
• 我们无法逃避痛苦,只能承认。
• 不要心存幻想。这个世界没有奇迹。
• 如果你一直都在丢西瓜捡芝麻,如果你不能意识到“完美是幸福的敌人”,那你就剥夺了让自己快乐的权利。
• 通向和平的道路正是与自己和解。
• “痛和痛苦是有区别的。”温德尔说,“你会感觉到痛,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到痛的时候,但你不必让自己那么痛苦。感到痛不是出于你的选择,但你选择了让自己痛苦。”
• 我花了这么多时间想要厘清思路,追寻答案,但是,不知道好像也没有关系。
• 如果能敞开怀抱,她一定还能拥有快乐。
• 大多数人的生活都不会完全按计划展开。
• 生活就是不确定性的代名词。
• 你得先提出问题,不然永远都没机会得到肯定的答案。
• 如果你要哀悼一次丧失,难道有一堆不愉快的回忆不是更好吗?——无情的沉默、声嘶力竭的争吵,不忠、巨大的失望——让不愉快的记忆盖过愉快的回忆不是更好吗?
• 人们真的应该在两个月之后走出悲伤吗?难道悲伤就不能持续六个月或是一年,或者甚至以某种形式持续一辈子吗?
• 人们渴望被理解,也渴望理解别人。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们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知道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们总是踏进同一个坑里。为什么我不断重复地做着那件一定会让自己不开心的事呢?
• 人们在关系尚浅的时候总是更容易保持融洽的相处。
• “一段关系的终结确实很糟糕,”克莱尔说,一边往嘴里塞了几颗葡萄,“但如果我们不做一个了断,那也是我们的失职。”
• 要承认自己的恐惧,尤其是向自己承认自己的恐惧,有时还需假以时日。
• 幸福的根源并不在于事情发展得有多顺利,而在于事情的发展是否好于预期。
• 当情况一时难以回应,需要更多时间去消化的时候,那就先不要回应。
• 除非你坦白心底最根本的想法,不然你就会一直耗在这儿。
• 要了解自己就必须先抛开对自己的固有认知——抛开那些你塑造出来限制自己的人设,这样你才不会裹足不前,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在自己给自己描述的世界里。
• 我想,后悔大概会带来两种结果:要么把你禁锢在过去,要么成为你改变未来的动力。
• 我们一直都在假装不认识那些我们最熟知的人。
• 交谈让人们必须不停地转动脑筋,从而安全地避开自己的情绪,但沉默就像是清空脑袋里的垃圾。当你停止用言语来填补空虚,就会有一些重要的东西浮出水面。
• 当你冒险放手一搏,你或许会跌倒,但你也可以爬起来,从头再来。
• 如果一个方法不起效,那就换个别的方法。
• 深呼吸可充当一种干预机制,来干扰我们难以抑制的冲动。
• 互联网可以是安慰剂,也可以是毒品。作为安慰剂,它可以帮你屏蔽一些痛苦;但同时上网也会带来上瘾的痛苦。当网络毒品失去效力的时候,你不会感觉更好,只会更糟。
• 人们不需要通过语言来告诉你他们的故事,因为他们的行动会说明一切。
• 有时,“给自己加戏”可以是一种自我治疗的方式,不管加的是不是苦情戏,都可以让我们不去面对内心正在酝酿的危机,让自己自欺欺人地获得片刻安宁。
• 人们最终还是希望在自己的生活中掌控话语权。
• “我只知道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但我不知道你该怎么做。”
• 人们在人生连续的变化中作出的每一个抉择都基于两个因素的考量:恐惧和爱。
• 这就是悲伤:你会大笑,你会大哭,并且不断重复。
• “这件事发生的时候你是多少岁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今天过了就是过了,你没法再把它找回来。”
• 人们会想给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快速的解决方案,但殊不知一开始导致他们情绪问题的,就是生活中太过匆忙的节奏。他们以为现在的忙碌是为了以后能有机会享受生活,但往往,后来就没有“后来”了。
• 不确定性并不代表着丧失希望,而是意味着还存在可能性。我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怎能不叫人兴奋呢?我要做的是想办法最大限度地活出自己的精彩,不管有没有生病,不管有没有另一半,也不管时间如何无情地流过。
• 失去所爱的人是一种极其孤独的体验,只能用自己的方式面对。
• 我们都在某种程度上遇到过未知或不可知的情况,有时我们就是永远都不会得到答案。
• 当我们面对那些无法言说的痛楚,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 如果你要分享一个让人难以接受的真相,那就意味着你需要面对这个真相,但同时你也将获得一项回报,那就是自由。真相能把我们从羞愧中解放出来。
• 只有度过前一阶段的危机,才能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 如果你习惯了被抛弃,如果你非常了解被别人辜负和拒绝是什么样的感觉,虽然这种感觉并不好,但至少不会有什么意外,因为你已经习以为常。
• 或许原来的世界并不完美,甚至根本就是很糟糕,但至少你知道自己最终能获得什么——即使那是失望、混乱、孤独和自我批判。
• 有时人们选择宽恕是为了摆脱一个创伤,他们需要通过原谅那个给他们带来伤害的人来走出创伤的阴影。
• 有时我们渴望别人原谅,只是为了自我满足;我们祈求别人的原谅,只是为了避免要自己原谅自己,因为自我原谅更难做到。
• 当人们自欺欺人地以为还拥有大把的时间,他们只会变得懒惰。
• 一个人要是很难对别人说“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认同——觉得如果说了“不”字,别人就不会再爱自己了。而如果一个人很难对别人说”好“——无论是对一段亲密的感情、一个工作机会,还是一个戒酒疗程——这都是因为对自己缺乏信任。
• 有时还会有另一种可能性,说”不“的时候其实是在撇清事情和自己的关系——以说”不“作为一种搪塞,反过来避免作出承诺。
• 在某一个时刻,做一个合格的成年人就意味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且意识到需要为自己做决定了。
• 人们所受的折磨不应该被拿来比较,因为痛苦并不是一场比赛。
• 轻视问题是不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唯一的方法只有接受痛苦,并想办法解决它。你无法改变你否认或轻视的东西,而且,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烦恼,背后必然藏着一些更深层的烦恼。
• 要把你的丧失融入生活中,与那个已经离世的人建立一种持续的联系,同时为自己找到继续生活下去的方式。
• 你要把一种情绪调到静音状态,就必须把其他情绪也调到静音状态。你想要把痛苦调成静音?那你就不得不把快乐也调成静音。
• 生理上的免疫系统会帮助你的身体在受到外界侵害时及时恢复,同样,你的大脑也会帮助你从心理打击中恢复过来。
• 哈弗的研究员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一系列的研究中发现,人们在应对生活中出现的挑战时——无论是遇到毁灭性的灾难(比如自己变成残疾人,或是失去所爱的人),还是一些生活中的难题(离婚,或是生病)——都比自己预想中的要表现得好。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笑了,但他们还是会的。人们以为自己不会再爱了,但他们也还是会的。
• 当人们处于痛苦之中的时候,他们常常会以为这种痛苦将永远持续下去。但实际上我们的感觉就像天气一样风云变幻,你在当下这一秒、这个小时、这一天里感到难过,并不意味着你在十分钟之后、在当天午后,或是下个星期里还会是那个心情。
• 生活或许会走上正轨,也或许不会。
• 消解情绪地雷最好的方法就是引爆它。
• 我们生命中的时间都是上天借给我们的。年轻时我们以为自己的时间还多的是,但事实上,我们拥有的时间比想象中要少得多。
•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没有好好说再见的经历,有时候甚至根本就不去说再见。但当你耗费了大量时间,好不容易渡过生活中的一个难关,比起一句简单的“好啦,再次感谢你,后会有期”,一个正式的终结过程能让你有更多收获。
• 沉默还有另一个效果:可以让我们觉得时间似乎停止了。
• 如果你太拘泥于细节,可能会忽略掉整件事的重点。
• 并不是所有问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
• 你越是愿意认识到自己的脆弱,就越不会害怕。
• 无论爱与被爱,总免不了要面对失去,但知道有可能要失去和害怕失去是两回事。
• “感到悲伤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哭呢?”
• 要把注意力放在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上,不要因为些许痛苦就退回到无望的境地中。
• 不要急着去评判——可以保持谨慎,但不能抱有成见。
• 或许我们的过往并不能定义我们,只是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
• 失败是生而为人的一部分。
• 我们必须“现在”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在我们还有能力变得更开放更豁达的时候就采取行动。如果我们拖延了太久,就会有许多事情悬而不决。
• 最好的道别总是会让人觉得有些话还没说完。
• 改变往往是“循序渐进的酝酿,又出乎意料地发生”。
• 或许我们都需要先经历怀疑、批评、质疑,然后才能真正放手。
• 我们大多数人心中都会有个“他们”,即使并没有谁在观察我们的生活,我们总以为他们在看。而真正关注我们的人——那些真的能看透我们的人——他们根本不在乎我们伪装的自己,那个我们表演出来的自己。
• 得到又失去。失去又得到。究竟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呢?
• 其实自由并不在前方,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 我们在一生中跟自己交谈的次数比跟其他任何人交谈的次数都要多,但我们对自己说的话也不都是友善、真实和有帮助的,有时甚至都不能尊重自己。
• 我们生命中经历过的各种关系都不会真正结束——哪怕你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对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