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几十年前,我写这样的题目,肯定会被理解为胡言乱语的,但是放到今天,如果你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话,就会有很深的切肤之痛。
很多人都在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为什么忽然之间就可以站到老师面前来一个平分秋色了,那一份据理力争的胆魄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我们的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
这几天读这个案例,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文中的小杨从题目上看是有抑郁质的,关于抑郁质在这里我就不在做过多的专业解释了,大家可以百度,也可以看案例中对细节的描述。
我只是想知道,也就是在我开始所抛出的那个问题的答案,亲爱的同事,你有没有遇到过让自己害怕的学生,可以让你感觉到教育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药可救了。
当然如果是旁观的时候,都可以事不关己的置身事外,总结出来个一二三四,假如像现在这样真的我们就是小杨的老师了,请不要告诉你还可以淡定如初。
是的,能力超群的同行,或者能够更加灵活一点,但是我总在想能力高的,也就遇到的问题会更加棘手,一样有让他们手足无措的孩子,站出来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
说到了教育素养,我忽然感觉我们也许应该积极的看待这些孩子,这些让我们害怕,不得不想方设法的孩子,用好了就是我们超越自己的阶梯。
也许从这里开始我们在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可以走到一个崭新的更高的境界,像李镇西老师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所说的,到最坏的学校教最差的班,给自己最大的机会和挑战。
这首先需要的就是成功的勇气,和对自己无限的信任,这些东西在平时是产生不了的,他们被许多人成为成功的品质,据说有了这些,任何人都可以成功。
然后是能力的锻炼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没有学生的帮助也就没有了教育的困难,越是难道极点的孩子,越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成长自己的成长机制。
最后是习惯性的链接,如果只有一个小杨,那就不会产生足够的动力,要把教育问题连接起来,这就是教育者自我提升的动力循环系统,只要动起来就会生生不息。
所以不如从小杨开始,从我们每一个班的小杨开始,克服我们的恐惧,拿出更多的勇气来解决问题,因为坚持一个方法对这个孩子有效,但是对另外一个孩子就没有效果。
而变化也依然如此,不见得可以包打天下,我们需要的是走进这个孩子,在这个案例中,老师的方法是用尽了,刚开始有效后来就失效了,换了很多办法越来越失效。
可不可以这样想,只要这个老师坚持一点,再努一把力逼自己一次,就一定可以柳暗花明的,我们说的静待花开,不是说做够了工作花就会开了,而是我们应该在等一等。
所以遇到了小杨,就要明白小杨的花期,他是梅花的话,就要等到冬天,如果他是桃李的话,那么对不起,你也许还需要一些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