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从日常生活中各位家长都熟知的小事,来探究人性的弱点,希望对你有触动。

不知道什么原因,午休后我发现儿子有些失落,于是便安慰他,并顺着我的理解,打算满足他的一个愿望。
这是我经常使用的伎俩,就是通过满足孩子,来抚平他低落的情绪。
儿子中午和妈妈预定年后出游的房间,因为纠结于订哪个房间,又要睡午觉,这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我决定和儿子解决掉这件事情,于是拿起手机打算敲定一间他喜欢的房间。
可在这个过程中,下午练字课的时间就要到了,在匆忙中,我的情绪发生了180度的转变,我开始迁怒于孩子:怎么那么磨蹭,又要迟到了!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愚蠢的做法,因为孩子的情绪更加低落了!
稳定的情绪关照,这对孩子非常重要。因为忽好忽坏、忽高忽低的情绪,孩子容易失去安全感,也会变得莫名其妙的神经质。

事后,我快速的写下了这篇文章,旨在剖析一下这件事情的真正原因,避免此类事情重复发生。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没有一个准确的预判,当预判与实际情况出现巨大偏差时,情绪开始出现反复。
我希望抚平孩子内心的失落,去实现他的一个小愿望来填补这种失落感;又希望孩子能够快速的恢复情绪,并配合上课的时间,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
妻子总说,我贪的太多!
我不得不感叹,老婆的眼睛很毒辣!
畅销书作家、心理学家小巫说过一句话,用在这里非常的贴切: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孩子出现什么让我们感到烦恼、愤怒、伤心和失望的行为,都和我们内心对他们的期待息息相关。别忘了,孩子总是在迎合我们对他的评价和希望。
是的,孩子总是在迎合我们对他的评价和希望。
当我以磨蹭为借口迁怒于孩子的时候,我发现孩子变得更加磨蹭。
是的,更加磨蹭:穿袜子一直揪不上去、穿衣服出现各种状况、下楼梯变成了小碎步——也就是,我的迁怒让问题变得更糟,孩子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来反抗我的愚蠢。
但,不得不说,这一切都是我自己预判不足造成的——没考虑即将到来的时间,却一厢情愿的以自己的方式先去安慰孩子。可我的内心又不愿意承担,因为自己失误所导致的问题,于是便不自觉的迁怒于孩子:你怎么那么磨蹭,穿个袜子就不能快点!……

仔细想来,可能我本身就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
当一项工作完成的不好,或者火烧眉毛的时候,我常常会不自觉的去找各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别的专业没给我及时的反馈条件,业主总是各种无理的要求,家里烦心事儿太多…..
我个人的故事拓展到这里时,我发现,我的这一现象其实很具普遍性。
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不断发生呢?
我们当然可以降低自己的预期:迟到就迟到,反正还是继续去上课。
但是这种方法太被动。
还是应该主动出击更好。
我能想到的办法除了理解自己的情绪外,更主要的是要有一个预判的思维。
就拿我上面的这件事来说,我应该想到的是,首先要保证上课不能迟到,那么倒推过来,就应该预留出10分钟准备时间,然后才能去做其它的事情。很自然的,我就应该忽略掉孩子情绪失落的问题,毕竟人生不可能那么完美。
▽
对时间消耗有一个基本的预估,这是一项顶重要的能力。因为现代人的生活已经被手机肢解的碎片化了,时间的碎片化已经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可以说,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进行着预判。
细想每日的工作,真正投入到工作中的时间并没有多久,如果一天中有很多琐碎的事情,就要想着,如何给他们合理的安排,如果只有20分钟可支配的时间,却要做一个需要40分钟的工作,常常干到一半就不得不停下来,效率就会很低。
比如说,离下班还有20分钟,你又不想浪费掉,这时候就要合理的选择去做那件事情,就要对所作事情有一个合理的时间预判。
要克服自己的焦虑问题,首先要承认自己有焦虑的问题,就如同要想看好病就应该先承认自己有病。我把自己的问题写出来,就是这个意图。
我是石头聊家庭教育,感谢你的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