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艾伦在其1977年出版的著作《管理技术交流》中,率先测量了物理空间和交流频率之间的负相关情况。“艾伦曲线”预计,人们和距离自己6英尺远的同事交流的频率是和距离60英尺的同事的4倍,而人们和不同办公楼或不同楼层的同事则几乎没有交流。
但今天办公空间已经不局限于物理场所了,人们可以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通过联网登录进一间会议室参加会议,不用彼此见面就能共同完成一个文档工作。这似乎是在告诉人们,科技缩短了人与人的距离,也打破了艾伦曲线,交流感的关系已经不明显了。
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艾伦曲线仍然成立。事实上,技术越进步,距离的接近越显得重要。由本-瓦贝尔进行的研究表明,面对面交流和数字交流都遵守艾伦曲线。在一项研究中,共用同一间办公室的工程师和异地办公的工程师相比,在虚拟世界保持联系的可能性高20%。当他们需要紧密合作时,同地比异地员工电邮的频率高4倍,导致项目完成速度快了32%。
一直以来,企业都将办公室视为公司的固定投入成本,很少有想过办公室的布局、设计在促进员工间沟通、提升公司整体业绩方面的作用。所以,绝大多数企业通常的作法是尽可能节省这方面的投入,有一些“,财大气粗”的老板也只是将办公室设计的很豪华、很气派,还有一些的讲究就是风水,我在西安碰到一个老板,其办公室布局原本非常舒适的,结果请了个风水大师来看看,风水大师一看,就做了很多调整,不仅内部布局调整了,连门朝哪个方面开,窗开在哪里都有讲究……
亚历克斯-彭特兰,在2012年4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的文章《解密梦之队》中,曾对Telenor公司新办公室场所改善了员工沟通的情况有所解释。彭特兰利用徽章追踪人们交谈时的数据,包括如何交谈,和谁交谈,大家在办公室怎么走动,去了哪儿干了什么(员工自愿佩戴该设备,数据完全匿名,员工接触不到数据)。最后,彭特兰发现了成功沟通的三个关键要素:跨组走动(和其他团队互动),组内交流(和本组同事友好往来),社交活力(将互动圈子扩展到更广泛的群体中)。进一步的结论是,通过空间设计增加员工碰撞的几率,便能提高上述活动发生的可能性。数据反复证明,更多碰撞会带来积极结果。实际上,无论聊了什么内容,碰撞总能带来积极改变。
咨询及设计公司思略特的预测数据是,办公室在任意一天的使用率峰值为42%,按此逻辑,控制成本的最佳方式就是砍掉“浪费”的空间。但我们的数据证实,将效率放到次要位置,把增加互动视为重新设计空间的主要目的,能够提高销售额或新品发布数量。
有家企业想增加他的销售人员和其他部门员工交流的频率。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对办公室做了如下调整,当时该公司大约每6个人共享一台咖啡机,每天都是同样的人在使用同样的咖啡机。销售之间互诉衷肠,营销人员彼此交谈。随后,公司斥资数万美元拆掉了多余的咖啡机,将其改造成体积更大的咖啡台,每台咖啡机可供120人使用,同时,还打造了一个可容纳所有员工的超大咖啡厅,取代了仅供几人使用的咖啡机。在由咖啡机向咖啡厅转变的这一季度里,销售额增长了20%,也就是2亿美元,很快证明了重新设计办公场所这一投资决定的正确性。
企业可根据需要,将办公室设计成方便员工跨组走动或同组交流的地方,也可以设计成让员工可以四处拓展社交圈的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管理者可能会因此认为,只要建造一个大型社交空间,静待奇迹发生就可以了,事情并非如此简单。企业必须在重新设计工作场所之前,明确自己想实现的目标(更高的生产率?更高的创造力?)
所以,目标不同,最具价值的互动类型也有所不同。惟一肯定的是,我们低估了互动的价值。跨组走动、同组沟通和增加员工碰撞机会有时比个人生产率或创造力量为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