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饮酒,孔子看着手中的“觚”,叹息道:“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这种酒器,上圆下方,细腰修身,用途同现代的酒杯。到孔子的时候,觚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孔子感叹:“觚不像觚的样子,觚啊!觚啊!”
据说,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所以孔子叹觚,实在是感叹世风不古。
现在来读,想见孔子喟然长叹:“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何尝不是感叹自己呢?不像自己的样子的,何尝只是手中的觚呢?
比如孔子,周游列国而不遇,只好退而授徒讲学,不也是“觚不觚”吗?
退一步想,这也许就是觚本来的命运吧!怀才不遇只是一种感觉,使命的完成才是生命的内容。假若孔子的政治理想得到实现,儒家的大道又要靠谁来阐明呢?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遇与不遇,本来就是命运的不同安排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