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5子曰:“觚(gū)不觚,觚哉!觚哉!”
译意:
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还叫觚吗!这也算是觚吗?”
觚是古时的一种上圆下方的酒器,能盛两升酒,下面方的位置是实的,只有上面的部分装酒。如此不能装太多酒,也是对饮乐的一种节制。到了春秋时期,这种酒器为了多装酒,改成了中空的圆型,但名字没有改动,还是叫做觚。
孔子有感而发,认为既然已经改变了形状,已经名不副实了,怎么还能叫做觚呢?其实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不满,认为当时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状况实在是不能容忍的。
在孔子的理念中周礼是完美的,社会应该遵照周礼的礼仪制度,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如此才是完美的状态。但当时社会混乱,国君被臣子胁迫,臣子比国君还要有范,田地荒芜,战乱纷起。每个人的社会角色都呈现名不副实的状态,社会怎么会稳定,怎么会有长足的发展呢?
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借觚的形状反映社会的一种知己象,以物言情,希望人们能各守本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每个人在这世上都有各自不同的社会角色,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相应的要求,为人子为人父,上司下属同仁,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表现与看法。每个人都要做好自己的角色管理,在一定的道德规范制约下形成了一个好的正向的循环,坚持一定的原则,做正确的符合原则的事,管好自己的基础上带动周边的人。
面对自己的内心做真实的自己,言行一致,站在那个角色就做那个角色该做的事,在单位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在孩子面前尽好家长的职责,在父母面前做到忠孝,都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所颂扬传承的。
“人而不仁则非人,国而不治则不国矣。”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有在这些基础之上的制约与规范,才会使社会有发展的空间与可能。往大了说,就是国家机器与规范制约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其实单就器具的形状来说,变化才是正常的。没有任何事物能够保持一成不变的状态,上章还在说变则通,通则达,孔子也不是死板的夫子,不过是对当时混乱现状的失望而有感而发借物抒怀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