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人们往昔过年的习惯,再过几天,最多也就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以后,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各个家庭就要开始发面蒸馒头了。而且各家蒸的馒头要足以保证,来年的正月初五之前有馒头吃,有些家庭甚至于可以吃到过了正月十五,而且还是在没有冰箱贮藏的年代。不信?我的老家就曾经是这垟的,而且是年复一年的重复。事实也确实如此。
在一日三餐中,尤其是生活在黄河两岸农业的人们,每天吃饭的时候,要是不吃些馍馍,就会觉得,这顿饭约等于没有吃,就像生活在冮南的父老乡亲那样,一顿不吃大米饭就感觉素然乏味一样。
馍,是北方人的日常主食。晌间干农活累了的时候,还可以趁中间休息时,跑回自己的家里拿个馍点点饥,无论是什么面粉做成的馍馍。
馍,只所谓被称之为馍,那是因为,馍是农村人平时里对主食的通称。还有就是,在人们缺粮的岁月里,往往把馍分为白面馍和黑面膜。至于白面馍馍嘛,家人平常是不太能吃得到的,只是到了家里有客人来访时,或者是为照顾家里的病人,以及对家里的顶梁柱的特殊照顾而专门准备的。
过去农村人常吃的黑面膜,也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的营养食物的五谷杂粮。由于它们的组成结构比较松散,而且缺乏柔韧性,所以,用此类粗粮做成的馍馍也相对比较坚硬和耐嚼,且不容易消化。
与现在人们饮食习惯正好相反的是,生活在过去艰苦岁月的人们,也是把吃食分为三六九等的,他们最高的饮食愿望就是,希望天天人人都能有大米白面吃,至少觉得天天能有食物填饱肚子,就是莫大的幸福。就以每天必吃的馍馍为例,平常一般都是吃粗粮制作的食物,无论是烙烙饼,还是笼蒸发馍馍,所用材料大都都是红薯面,包谷面,高梁面,不去壳的谷子面,甚至是还有细糠麸皮之类的混合物做成的。如玉米面饼子,红薯面饼子,还有用熟红薯与少许的粗粮面粉掺和在一起烙成的饼子,如果偶尔能吃上有玉米面和小麦粉放在一起烙成的薄烙馍,也会觉得有点儿过节的味道。
好不容易等到过年了,家里蒸的馒头(我们这里习惯上叫蒸馍)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还会多些。老母亲会变着花样蒸出一些有别于平常的馍馍。除了蒸有玉米面馍,红薯面馍,还有玉米面与稍许小麦面两掺儿的馍馍外,还会蒸些甜豆包(用红薯代替糖),菜角子(用干菜,粉条,豆腐剁碎作馅,用沸水烫过的红薯面作皮),咸花卷(小麦面与高梁面分层卷成卷儿,再加些许葱花盐油等调味品)等等,就是为了给过年创造一种随便吃的氛围。
时代在变,人们的饮食习惯也在变。过去人们比较嫌弃的五谷杂粮,现在却成了餐桌上的座上宾,而过去受人青睐的大米白面,却又时不时的遭人不待见。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各种观念也在与时俱进。不但是饮食吃饭穿着,同时也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不敢想象,再过几十年,抑或几百年以后,人们将会吃什么,又会穿什么用什么!想象不到,那就不再去想它了,关键在于活好今天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