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简书上一连看了三篇关于“学历文凭”的文章,内心颇为感慨。
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研究生的我,回去被小学同学嘲笑》。讲的是为了获得更高平台而加入考研大军的作者,被早已步入社会摸爬滚打,靠做微商月入过万的同学嗤笑的故事。第二篇文章的题目叫做《我想把文凭卖了》。文章的内容无情地道出了这个社会的双标——高文凭高要求,低文凭低标准。第三篇文章叫做《那些读大专的人真的“很差劲”》,讲的是仅仅大专毕业却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励志故事。
在我看来,这三篇文章所反映的都是社会的部分现实:高材生不如本科生生活富足,苦于被“高文凭高标准”的绳索捆绑,大专毕业生比博士混得风生水起……于是,人们难以接受残酷的现实;于是,人们开始怀疑知识的价值;于是,有人开始以此为由,大肆宣扬“读书无用论”。对于这个观点,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读书是大多数“三无”人群(无钱,无权,无人际)最可靠的道路。那么今天,我想站在另一个视角,谈谈我对学历的看法。
语文高考作文曾经考过关于“幸存者偏差”的话题。所谓“幸存者偏差”,本质上就是一种逻辑谬论,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而上文提到的“读书无用论”,实际上就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他们用少部分人“不走寻常路”的成功,掩盖了大部分人“十年寒窗苦读”的来之不易,他们的目光永远狭隘地追逐着那些“落魄高学历”以及“成功低学历”的特殊例子,然后企图以偏概全,诋毁读书的价值。
没错,当你顺利读完研究生,读完博士;当你顺利取得一纸极高的文凭;当你满怀信心决心闯荡社会,你可能会发现——当初和你坐在同一间教室的那个人,早已被社会磨去了棱角,完全适应了生存的法则,而你却四处碰壁,直撞南墙。当初和你走同一条回家的路的那个人,早已获得了稳定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你依旧忙于应聘,依旧单枪匹马。当初曾被你暗自嘲笑的那个人,早已靠着丰富的经验白手起家,硬闯出一片天地,而你还只是职场小白,在基层摸爬滚打……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对当初的选择后悔莫及,但请你相信,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清澈的泉水。只有经过时间的冲刷,经过岁月的洗涤,方能显出事物的价值。能力如此,知识,亦是如此。
今天的世界,早已告别了“车马很慢”,告别了“书信很远”,告别了“靠体力吃饭”的时代。我们的21世纪,是属于“飞机高铁”,属于“QQ微信”,属于“用知识吃饭”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预示着体力劳动者未来将面临的失业之灾,也预示着拥有丰富知识和高学历的重要性。因为在不久的将来,体力劳动会被科技力量逐渐淘汰,而知识涵养却永远无法被取而代之。
“你从80楼往下看,全是美景,但你从2楼往下看,全是垃圾。人若没有高度,看到的全是问题,人若没有格局,看到的全是鸡毛蒜皮。”所以,你人生的高度,需要用你翻阅过的书籍,用你汲取到的知识,用你走过的道路一点一滴地堆积起来。我们人生的格局,很多时候都是在提升自我素养的过程中形成的,而这个,就是学历文凭的价值体现。学历的高低,读书的多少,知识的贫富,决定着我们格局的大小,决定着我们的价值观,决定着我们的人生追求。可能这种价值在物质上很少体现,但你举止谈吐的气质,你灵魂深处的沉淀,是绝不会骗人的。
尽管“读书无用论”是一个谬论,但它无疑也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空有满腹诗书而不能将其转化为实际能力,也只是徒有虚表罢了。我们需要的人才,从来都不是那些只说不做的人,而是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人。知识的储备决定了你的根基,而实践的经验影响着你的人生高度。如果连根基都没有,那又谈何高度,谈何格局,谈何追求呢?
是以,请别用“读书无用论”为自己开脱。你所说的“读书没用”,实际上不过是你“读书没用功”罢了。试问:“如果你从心底已经否定或者怀疑读书的价值,那又如何能获得它的青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