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许许多多的概念,我们常把它挂在嘴边,却从没有真正理解过它。而且我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以为这个概念就是我们理解的那样,而且所有人理解的都一样。当需要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时,我们也往往是用这个概念本身来阐述这个概念。
这篇文章谈一谈我们时常挂在嘴边的一个概念——智商,之前一直在使用它,但从没搞懂不过它,不是不想搞清楚,而是没有碰到把它讲清楚的著作。《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这本书把这个问题讲的很透彻,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还是有点标题党的味道,导致我的同伴只瞟了一眼题目,就说我在看“心灵鸡汤”。
作者提出了一个“三重加工心智模型”,全书围绕这个模型进行各种讲解和阐述,智商只占其一,理解了这个模型,我们就知道如何修正其中的“参数”,来让自己变得更聪明了,是真的可以变聪明!
三重加工心智模型
三种心智加工模型大脑的运作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认知过程,功能各不相同,各有优劣。
自主心智
自主心智是一种自动化加工过程,当人接受到外部的信息或刺激时,他会首先被触发并被无意识的执行,比如面部识别、语言理解,再比如别人趁你不注意朝你的后脑勺猛地拍一下,会立刻激发你的愤怒情绪等等,都是由自主心智自动完成的,这些操作一般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完成的。
这种反应模式具有速度快、自动化、计算负荷低、消耗能量少,以及无须对所有可能情况进行大量分析等特点,而且不同个体之间,自主心智的差别并不大,除了该研究领域的专家,也没人关心这方面的水平差异。倘若出现问题,一般都是大脑先天或后天受损,导致某些认知模块出现问题,结果就会出现我们常提到的自闭症、失读症等现象。
我们可以把自主心智简单理解为人类本能,所有的人类本能都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然后一代一代的遗传下来。不仅个体之间差异不大,而且还相当稳定,比如孔子距今已经2568年,但儒家思想对人性的各种阐述,至今看来依然非常精准,我想可以作为这方面的佐证。
算法心智
算法心智就是我们平时所谈论的“智力”这个概念了,下文我直接用“智力”代替“算法心智”。
“智商”是智力商数的的简称,也就是通过对人的智力进行测试,而得出来的一个分数。小时候不懂,以为把一个神奇的插满各种电极的帽子戴在人的头上,接通电源,然后交由电脑终端进行各种运算,结果就出来了,然而实际并没有那么神奇。其实是让被测试者做各种类型的题目,成绩得分越高,则认为智商越高。虽然这类测试也受到过争议,但基本可以准确的反应出一个人的有关“智力”这方面的能力,也就是大脑运算水平。那究竟我们所说的那些高智商的人,到底比一般人高在哪了呢?
认知去耦
人与人之间智力的差异,很重要一点就是人的认知去耦能力的不同,那何为认知去耦呢?
我们知道,人类在从事智力活动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是与现实世界相分离的,想想我们在中学时候学的数、理、化,在学习这些科目时,我们很难直接在生活经验中找到直接映射,不得不在大脑中进行各种模拟,暂时的“脱离真实世界”。我们将现实世界在我们大脑中的直接映射称为“初级表征”,“次级表征”是初级表征的复制品,但与真实世界相分离,从而能够被操控,即被模拟。人类的智力活动一般是屏蔽初级表征,在次级表征下进行的,这样一种过程就是在进行“认知去耦”。
从认知能力的角度来分析,处理次级表征,即保持它们的去耦状态,对认知能力的要求很高,进化理论在这方面给出了很好的解释:在我们逐渐进化为强烈依赖认知模拟的动物的过程中,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我们不能长时间地“脱离”世界。因此,处理对世界的初级表征必然有着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去耦的困难之处会表现在某些行为方面,比如苦苦思索时我们常常会闭起眼睛(或者抬头看着天空,或者转移视线),此类行为旨在试图阻止初级表征发生改变,从而干扰正在进行模拟的次级表征,避免将真实世界表征与假想的情景相混淆。
所以可见,维持模拟的同时保持去耦表征,这些操作体现了大脑的计算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力的差异。此外,人的智力受遗传和环境影响特别大。
工作记忆
人的智力的差异,除了体现在认知去耦的能力不同,工作记忆也是重要的一点。工作记忆是一个容量有限的系统,用来暂时存储信息,因此是思维过程的一个基础支撑,就好像电脑没有内存就无法运行程序一样。关于工作记忆,书中没有做过多解释,只是提了一点说它是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反省心智
三重心智加工模型已经说完了两个,还剩下一个”反省心智“,那什么是反省心智呢?
我们想,如果一个人有着正常的自主心智(本能),有着高效率的算法心智(智力),那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聪明人吗?恐怕还不行,要不然一个人是否聪明,岂不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那我们读书学习还有何意义。一个人高智商,是说他有很强的认知去耦能力,大脑运算能力很强,但还谈不上聪明,否则作者也不会说”聪明人也会做傻事“了,作者这里所说的聪明是狭义上的聪明,也就是”高智商“。要想做到真正的聪明,还需要在”反省心智“上下功夫。
反省心智对应着人的”理性思维“,一个聪明人,一定是非常理性的。那理性从何而来呢?很明显不是天生的,反而天生的本能很多总是非理性的,因为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对于原始社会来说很理性的行为,到了文明社会有些会显得非常愚蠢,这点应该是个共识了。毫无疑问,要想让自己变得理性,只能通过后天的学习来获取知识,让知识来帮助自己变得更加理性,我们把这些能够让自己变的更加理性的知识形象的称为”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
”心智程序“这个概念很形象,就像我们的计算机一样,只配备高运算能力的CPU和内存是不够的,没有可运行的程序它还是无法被人们所使用,所以我们需要给电脑安装各种我们需要的APP,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人也一样,复杂的社会让我们无法单纯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需要运用概率、逻辑、经济学等各种思维方式,来应对生活的种种不确定性,这些知识或者思维方式,就是我们需要的各种“心智程序”。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既可以源自智力(算法心智),也可以源自思维方式(反省心智)的不同。换句话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包含两个方面:算法心智和反省心智。
总结
通过上述三种心智加工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人类有三种不同的心理特征。首先,需要具备算法心智层面的认知能力,以维持压制和模拟活动。其次,在模拟的过程中,可以获取所需的心智程序。
在这三种心智中,自主心智每个人基本一样,区别在于智力和反省心智。好在智力是呈正态分布的,并没有太大差别,极高和极低的都很少。差别最大的就是反省心智,因为每个人都有安装各自不同的心智程序,这就导致有的人充满智慧,而有的人则很愚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