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那会最喜欢观察人的地方是在食堂,是除去女厕所以外第二个窥探人际与人缘的名利场。这边窗口正对的四个男生争论着马刺和热火谁将夺冠,那桌两个女生环顾四周拿出手机如福尔摩斯般分析起谁和谁的微博互动评论变多了。当然,总是少不了一些形单影只的人自顾自的吃饭。那时候的我觉得独自吃饭的人是得有多孤独,多不被人理解,才没有朋友的结伴,他们是怪物。
然而三年后我也变成了一只怪物。
(一)
大一入学的时候,刚加进一个老乡群,那时的自己在群里不敢多说一句话,生怕冷场没人回应。
那时我经常是作为一个窥屏者,看着同届的老乡和师兄师姐互动羡慕不已。羡慕与失落的状态夹杂着持续了两三天,突然有一天被打破了。一个师姐过来加了我,“呀,师妹你好呀”。我受宠若惊,当时还傻愣愣地问:“师姐你怎么找到我的?”“通过群呀,感觉你很特别呢。”于是在那一瞬间感觉似乎被人理解了,像是黑暗中寻到了同路人,彼此默契看了一眼以为可以一直同路。试问谁不想在别人眼中是特别的呢?
之后师姐嘘寒问暖,与我聊了很多,当然我还记得我们倒数第二句对话:“师妹很多老乡都在我这里买了被子,你看从家里带过去也不方便,要不要一起呢?”那一刻突然幡然醒悟,原来我以为的以为,真的不是我以为。而别人所理解你的特别,似乎千篇一律呢。
(二)大二年少轻狂的日子里依旧喜欢用着QQ。封锁了三年的QQ空间也随着大学的到来而解禁。
我喜欢去看别人的空间,所以我以为别人也一样。于是我持之不懈地写着日志,企图别人通过它来了解自己。在加了很多小伙伴之后,空间访客真的有所增长,不过清一色的都是XXX访问了你的空间相册。相册……不是日志,而是单刀直入看相册。再后来的后来,写的越来越少。偶尔临时起意写下一篇文章,收获的仅仅是一个赞,或者是一句“棒”。但我渴望的从来不是这个赞或者是那个棒——“我只是,想要别人透过这些文字了解真正的我。”
(三)
“你看过这部纪录片么!超有意思”“再有意思也比不过琅琊榜”。
“走,去自习么,背单词。四六级快来了”“算了,这盘游戏没打完呢”。
“我想要去互联网公司哎”我兴高采烈。“互联网的人都很浮夸的”。
措手不及。曾经的曾经,写着所谓表达自己的文章,一同出入谈论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但换来的都仅仅是一句简单粗暴的否定或是长久不被回应的沉默。余温渐渐散去,便也再也不愿多说,有些人便不愿再同路。
龙应台说: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
于是开始自己出入,自己吃饭,自己运动,自己自习。也好,旁边不是充满违和感的人,不用怕这尴尬填满空隙,像跳梁小丑般寻找着话题,可笑诉说着自己远大理想。
这世上哪有谁能完全被谁理解,你叹我痴人说梦,我说你安于现状。渴望被理解不是错,可企图别人强行对你进行理解就如同要求别人感受未曾灼烫自己皮肤的热度。何不失为一种道德绑架。
如果你问我:“后来呢,你的QQ空间呢,是不是停笔了?”那我告诉你,没有。尽管赞比评论直接,颜比内涵直接,图片比文字直接,结果比过程直接。人生海海,偏向前者的人总是不胜枚举,但是我们至少不能放弃追求后者。因为这世上,哪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