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上半年我的老婆失业了一段时间,她是个‘书呆子’,那段时间对她来说是难得清闲,我也不记得从何时起她手机里多一款叫‘简书’的APP。其实我以前是很鄙视这些网文的,无非就是标题弄得吸引人一些,配上一些图,然后引流炒作,正所谓‘开局一标题,其余全靠编’。所以那时我经常劝她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这些鸡汤和泡沫上。
凡是我每次说她,她就会翻开几篇文章让我看,反驳我说上面有很多平凡人励志的故事,也有很多人做到了一夜成名。反正生活里的这些小辩论,我们最后都会化解为一种调味剂而已,谁也没往心里去。那段日子我经常出差,出差的时候就带着一个kindle,从厦门到广州的路途坐动车要花掉六七个小时的时间,除去打个盹,赶车转车,我平均有两个小时可以看书。
车上看书自然不能像图书馆那么专注,一本完整的书经常会被我当作零碎的段子来看,但文字这种东西看多就会在脑海里积累,而且我们时常听很多成功人士都会去鼓励年轻人不要浪费大好时光,要多看书。以此类推,想想我这个行为算是向着成功靠拢,也是蛮窃喜的。有出过差的人应该都会有两个感受:1.路途的苦闷;2.客处他乡的孤独。那段日子除掉上班以外的时间,我基本就只有做四件事:1.看书,2.去珠江边逛逛,3.跟老婆微信视频,4.看‘晓说’。对,就是高晓松的那个节目‘晓说’,或许是着迷那句诗和远方的说辞,尤其是出差的人要是往这个方向去套近乎,瞬间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注定要游离人间沧桑的使者一般高大上了起来。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是高晓松的铁杆粉丝,但说来惭愧,我很难一下子就想起我从他的节目了解到了什么。不过一件事件重复着做,总会培养一个人的思维定势,更高尚点可以叫培养起一个人的情操。看了几集后渐渐地我喜欢上了历史,而且喜欢以高晓松那种趣闻似的角度去看历史,而非教科书八股文似的,还要考虑划重点那样一段段地去了解历史。除此,高晓松说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那句话大体是这么讲的:如果你不是成功人士,可以看看历史,那么多国家照样要经历荣辱兴衰,我们人作为渺小个体又能算得了什么。高晓松应该是有类似这么说过的,反正有天若能有幸被他看到这篇文章,他肯定不会看了之后跟鲁迅一样跳起来说我没说过这句话。
17年下半年我逐渐结束了我双城记似的出差,陪老婆的时间也随之多了许多,我发现她还是在浏览着简书上的文章,我就说你既然说很多人能靠写作一夜成名,你为什么不自己写呢,何况你一直说高中以前你的作文都是班级‘作文角’上的常客。其实我只是想拿她开涮,没想到她当真了起来,说自己也要成为‘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咪蒙那样的网络红人(虽然我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但应该很红)。她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写完了还要给我看,我看过几篇之后,我开始认可那句话:人总喜欢回忆美好的事情。难怪她经常会跟我说高中以前她的作文都很优秀,她写在简书上的那几篇文章确实就停留在了初中的那个水平,或许还是边回忆边写。
言归正传,我老婆写的文章确实是没有吸引到我,但是她用简书写文章这个事情却吸引了我,简书竟然能够这么简单的让人写写文字,然后发表出来,还可以分享点赞,根据专题投稿,还有人会为素不相识的人的文章评审。如果有人觉得我上面所说是在拍简书主编们的马屁,那我用写了14万字的精力来拍他们的马屁,也是够努力的。那时起,我开始有些冲动了,觉得我是不是可以将我知道的历史虚构一部小说出来,冲动往往只要有催化剂就能爆发,我的催化剂就是我老婆那句愤怒的回应:你牛你去写给我看看啊。
于是,我很纯粹地为了证明自己也可以写小说,就开始敲起键盘,写了我人生的第一本书(目前顶多只是电子书)《宝匣传》,这部小说现在已经写完了,或许写得不好,因为说实在的真正意义上的读者只有我的老婆,她每篇都看完了,若是不看完便不让她睡觉;或许我写得还行,因为很多篇只要我投了首页专题,基本都是无障碍通过;或许我写得还算有些价值,因为现在已经是付费连载,虽然没有人买,但还是有‘数以千计’的读者点击了。
最后我也来谈谈我写这本书的感受吧,写的一部长篇要有如下因素才能完成:1、自制力,因为你要写完十万字比看完四十几集电视剧累上百倍,一不小心就可能前功尽弃;2,一定要坚信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追求,才能让你不会写得枯燥肤浅;3,坚持下去,反正大家应该都懂坚持就是胜利(现在我开始坚持写我第二部小说《黑暗里的光》,是爱国题材的)。
我也不知道我有没有可能蜚声文坛,但是我还是挺执着的,今年春节期间坚持写完第一部小说的那一刻,我内心感到无比满足,或许这个就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