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一文是战国末年秦国客卿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一篇奏章。这篇文章的精妙论说改变了李斯的政治命运,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论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这篇奏疏除了文辞华美,节奏紧凑,那富有逻辑力量的论证说理也不得不让人暗暗叫绝。
《谏逐客书》的论说技巧“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作者一上来开门见山,直接给出中心论点。然后采用迂回之术,一步步将嬴政带入论证说理的轨道,要证明给你看你是真的错了,但我先不说你错了,错哪儿了,我先说你祖宗是怎么干的。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邳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众,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这一段一气呵成,先后阐述缪公、孝公、惠王、昭王的用人之法。他们用的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商鞅、张仪、范雎等为秦国之强盛立下大功的人,没一个是秦国人。很自然地得出演绎论证的结论: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接下来,李斯笔锋直指嬴政。“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
这一段李斯先不说嬴政你的用人态度,先看看你是怎么对物的。你有和氏璧、太阿剑、千里马。你有用最好的羽毛装饰的战旗,你有用最好的兽皮蒙的鼓。可是这些宝物有哪一件是秦国产的呢?你赢政不是不喜欢除秦国以外的东西吗?却为什么喜欢这些宝物呢?“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这几句议论李斯紧紧抓住秦始皇“跨海内、制诸侯”的政治愿望,指出其重物轻人观念危险性和荒唐。
想必文章读到这儿的时候一直怀揣一统天下梦想的嬴政已经被有点说动了。李斯通过比较赢政的做法与先王的做法,赢政对于物和人的做法,让嬴政不由地切换到“自我检讨”的模式。那么接下来的比喻论证就彻底崩坏了嬴政的心理防线。
《谏逐客书》的论说技巧“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籍寇兵而赍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这一段作者首先以“泰山、河海”作喻,点出广纳贤才的重要性。接着论述五帝三王之所以是明君,就是因为对于人才,他不会拒绝。你嬴政现在把外国人都赶走了,他们都不再踏进秦国半步。那么,他们会去哪儿?还不是去六国了吗?六国人才越来越多,秦国人才越来越少,这不是消耗了自己强大了敌人吗?这就是你想看到的结果吗?
至此全文戛然而止,却意蕴深远,读完这气势奔放、论证严密的雄文,嬴政幡然醒悟,赶紧下令取消逐客令,追回客卿李斯。
李斯作为被驱逐的一员,在离开秦国的路上没有被情绪冲昏头脑。整篇文章只说帝王治国之理,没半点个人沉浮情绪,准确把握住了嬴政统一天下的强烈愿望,巧用对比,论证一气呵成。
李斯以大量事实为原材,以形象比喻为佐料,借助逻辑推理的温火,炖了一锅气味醇香的浓汤,让人一闻便深陷其中。
文章没有一个多余的字,写的真干净!李斯真乃大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