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姑峪的传说》
沂蒙山区的群山中,传说有七十二崮;七十二峡谷。每个崮,每个峡谷都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古时侯,在这群山中的一个山谷里,住着一位老妇。
这位老妇,谁也不知道她有多大年龄,也不知道她姓什么叫什么。她平时住在一座山神庙里。
这条山谷的中部,在北面山的半山腰有个石洞,在石洞的前边又复建了一座不大的草瓦房,房子前面是一门两窗,门是两块破木板组成,这就是所说山神庙的。这庙里有一尊石象(具说石象就是这里的山神),并且偶而有来上香的。
仙姑就住在这石象后面的山洞里,也算冬暖夏凉,好歹能满足她的居住条件吧。
可是她并不天天住在这里,这里只是她遇上天气不好时,作为临时安身之地吧。
她平时多数在山上采药,并经常下山卖药,也时常给人家看病,因此,大家都叫他神医仙姑。
话说这神医仙姑,采的药都是地地道道的山中天然药材,每次采的量都不多,而且这些药都是有针对性的;如果哪里有什么瘟疫呀,谁家的孩子有什么急病呀,她都及时的出现在面前。如果吃了她采的药,不管是大病小灾的,保准药到病除。
再说这神医仙姑,长的灵秀,虽老也是鹤发童颜,不爱和外人多说话。
平日里她以行善为根本,看病卖药从不多收一分钱。如遇上穷人家的孩子长病买不起药时,她分文不取,照常看病给药。如是有病的人家过意不去,给她几块干粮,她也接着。
她虽善良,却不巴结权贵、地主老财们。如不是权贵地主老财们的病急,可能也找不到她。
有一次,她下山卖药、看病,因出门走路走的远点,回到山神庙时太阳己经落山,天气有些昏暗。就在她快到山神庙的门口时,隐约听见有婴儿哭声,于是就循着声音走上前去。一看,果然在庙门口的右侧发现一个婴儿,这婴儿是用一条小破棉被包着,哭声很弱,面色瘦黄。
当她看到这里时,心中一惊,想:这荒山野岭的,哪里来的婴儿?可又一想,不管怎样,先把婴儿抱进屋里再说……。
话说这神医仙姑抱着婴儿进到庙里,借着微弱的光亮一看,是个男婴,大约有五、六个月大小,一摸身上烧的历害,病情危急,她想:也可能是病儿的父母看到婴儿病的历害,到这里没找到自己,然后就放到这里了?
这时在她脑海里想了很多,但马上又被眼前的婴儿吸引回来。于是她马上动手给孩子看了病,接着又给孩子弄药,一点一点的把药水吹到婴儿的嘴里,经过大约半个时辰的治疗后,等待病情好转。
又过了约一个时辰(现在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的时间,孩子的病情好转了,接着她又给婴儿喂了点水及食物,抱着孩子斜靠在墙壁上睡着了……。
到了第二天一早,她给孩子喂了些药汤及食物后,就抱着孩子下山了。
下山后,她是一路打听孩子的父母是谁?好把孩子还给人家。二是如果找不到孩子的亲人,就给孩子讨点奶水或什么好吃的。
就这样到处奔波了一天,也没能找到孩子的亲人,好歹算是给孩子弄了些吃的,然后又抱着婴儿上山了。
就这样一连找了五天,都是一样的结果,这时她在心里想:这样下去再找不到也不是办法,不如把婴儿放在这庙里,自己先养着,等谁家来找时再给他(她)也行。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她把孩子已养到十多岁了,然后把孩子送到一家私塾先生那里,给先生一些钱财,好让先生教这孩子读书识字,并三天两头的过来看看。
这样又过了几年,孩子长到二十多岁,已经学业有成,先考取了秀才;又考取了举人;最后考上了状元……。
等孩子考上状元后,准备回来认祖。可到了这山谷的山神庙里,到处都找不到这神医仙姑了……。
虽然没找到神医仙姑,状元郎也没有忘记仙姑的养育之恩。
即日,这状元郎烧香叩首,重盖山庙,再塑金身。
从此以后,这山神庙香火旺盛,美名远扬,这条山谷也改名为“仙姑峪”,这山神庙改名为“神医仙姑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