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它取决于我们对幸福的认识深度,而这个深度又取决于我们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认识。生命包括物质层面和心灵层面。佛法如何看待生命的本质?
首先,如何面对逆境
1.不接纳,痛苦的放大器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让人痛苦绝望的真正原因,在于当事人的不接纳,而不是逆境本身。正是这种不接纳,把原来的那点痛苦不断放大。
我们无法接纳变化,关键在于内心有一种恒常的设定,我们执著于此,并形成依赖,我们希望生活的一切都在美满、稳定的状态下,感觉那才是幸福。一旦生活中出现不如意,就会因抗拒引发焦虑、不安、恐惧,甚至嗔恨、愤怒等破坏性的情绪。
2.接纳,转化的智慧
如果我们有接纳现实的能力,即使面对逆境,能处之泰然,积极应对,就不会对内心造成痛苦烦恼。
首先要从内心正视“无常”。事实上,这才是世界的真相所在。“诸行无常”这是佛法的核心教义:从内在身心到外在世界,一切都处在刹那刹那的变化中。如果真正认识无常,就能坦然接纳生活中的一切变化,因为它本来如此。
佛教所说的因缘因果,也可以帮助我们接纳逆境。佛法认为,任何事情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学佛是帮助我们在任何一件事发生时,去寻找它的原因,然后从调整自身下手。通过因上的努力来改变结果。佛教重视的“忏悔”的修行,就是通过对自己的检讨,改过自新,进而影响别人。
当我们能如实接纳一切境界时,没有什么会让你受到伤害。
3.让逆境成为修道助缘
其实逆境对人生来说未必是坏事。对人生来说,顺境有时会成为麻醉剂,让人忘乎所以,而逆境反而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正确面对逆境,接纳逆缘,既可以避免无谓的烦恼,也有助于人生的历练和成长,更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
二、幸福要有福
1.五福临门
幸福需要有福报的基础。古人讲的五福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追求幸福要从这些方面着手,不仅拥有外在财富,还要身心健康,德行高尚。
2.要有福,先培福
一个人不是说你能力强就一定有福。福报有它的前因后果,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培植悲田、恩田、敬田三种福田。耕耘福田要是建立慈悲心、感恩心和恭敬心。这是产生福报的发电站。
总之,幸福是由综合因素组成。其中,德行是基础,身心健康是关键,外在条件是辅助。建立在这些基础上的幸福,才是完整的。
三、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
1.外境、心态和认识
幸福和人生观有很大关系。有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我们的认识还会影响到心态。
佛教是一种如实、正向的思维,和事实真相相符。佛教认为,人类的烦恼都和认识有关,这就需要调整观念,改变认识。
2.如实认识
佛法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盏智慧明灯。当这盏灯没有点亮之前,生命会处在无明状态,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看不清世界。
人其实是活在自己的念头和一种心理状态中。我们不了解自己,可又非常在乎自己,结果就会产生错误认定,把种种不是“我”的东西当做是“我”,进而产生贪著和依赖。其实无论是身体、情绪、身份、财富等等,和“我”只有暂时的关系。而所有这一切都是无常变化的。
佛法关于无我、空的思想,就是帮助我们纠正这些认知,否定我们附加于自我和世界的错误设定。当我们不断以“无我”和“空”去审视自我,审视世界的时候,就能剥离种种外在执著,使智慧光明得以显现,从而解除迷惑,看清真相。
如果幸福是建立于外在条件上,必然是肤浅而不稳定的。因为环境会不断变化,感觉也会不断变化。
当内心不再有迷惑烦恼,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将是生命本质的存在。它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条件,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都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
真正的幸福是代表生命本质的存在,找到这样一种存在,才是幸福的宝藏。
四、多欲为苦,知足常乐
1.欲望和幸福感
通过满足欲望得来的幸福,其实是一种假相,非常短暂。这种幸福是不可靠的。欲望能够带来的只是某种需求被缓解后产生的满足感,而不是本质的幸福。
2.追逐欲望的过患
当今社会鼓动欲望、刺激消费,整个社会处在占有、攀比和竞争中,人们活得很忙、很累。各种电子产品也在侵占我们的时间,使我们失去了休息的能力,心在不断地抓取外境。
我们的需求越多,对外在就会有越多的依赖,造成现代人普遍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欲望使我们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幸福成本也水涨船高。古人讲知足常乐,怎么对待欲望是获得幸福的关键。
五、幸福来自心灵
1.心的不同层面
心既是痛苦的源泉,也是快乐的源泉。当内心贪婪、仇恨、焦虑、恐惧、嫉妒、自私等负面心理产生活动时,不仅会使心痛苦纠结,甚至会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但是当内心没有烦恼时,我们很容易开心。想要过得幸福,必须建设健康的心灵。
佛教说“人生是苦”,是有特定对象的:凡夫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的生命才是痛苦的。而对于觉悟者来说,生命的本质也是自由而欢喜的。因为在迷惑烦恼的背后还有觉悟潜质,一旦开启这个层面,生命就是无限的自在、宁静,喜悦。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觉悟潜质,这个觉性会源源不断地制造快乐。
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从根本上说,人的两面性就是佛性和魔性。开启佛性,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而放任魔性,就只能是堕落恶道,长劫受苦。真正应该学会的是了解自己,管理自己,这才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佛法就是帮助我们了解,内心有哪些正向的力量,哪些负面的心理。
2.从自利到利他
佛菩萨是学佛修行的目标。之所以能成为目标,在于佛菩萨所成就的三种功德,一是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二是智德,即圆满无量智慧;三是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
而凡夫的生命有贪嗔痴三种病毒。一切的痛苦和负面情绪,都是由这三种病毒而衍生。这就需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还要不断地开发生命的良性潜质,成就智慧和慈悲。因为慈悲,我们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建立幸福人生,同时要帮助普天下的芸芸众生建立幸福人生。
我们通常所以为的幸福,往往只是一种假相。真正的幸福,应该代表生命本质性的存在。这就必须彻底去除破坏幸福的心理,开显生命内在的良性潜质。一旦开发觉性,生命才能真正成为幸福的存在,也能源源不断地给众生带来幸福。这也正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
以上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心灵创造幸福的原理,从中说明,我们向往幸福,首先要具备接纳一切顺逆境界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外境所转,保持平和与从容。其次要认识到带来幸福的诸多因素,时时耕耘福田,使福报可持续发展。第三要提高认识,以积极正向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第四要避免追逐欲望带来的过患,这是破坏幸福的大敌。最重要的,则是看清心的不同层面,知道应该发展什么,舍弃什么,进而从自利到利他,从追求个人幸福,到给予众生幸福,这才是究竟、圆满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