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时,我对两个例子的印象非常深刻,一个是你现在生活中使用过“二元二次方程吗?”,第二个是“法国大革命”对一个人生活的影响。乍看下这两个例子好像八竿子打不着,但其实不然,他们关系的核心就是我们今天以一个什么样的方式来做教育。先来简单地看一下这两个例子:
“二元二次方程”是我们在初中阶段每个人都会学的基础知识,我记得数学课本中会有专门的章节学习,考试中会有专门的计算题考察。我本人被这种严密、有结构的逻辑所吸引,很喜欢解类似的题,觉得简单且美。但是除了数学考试,我们生活中用过这一知识吗?说实话,我没用过,那这个知识学了做什么,除了考试他还有用吗?我想她有用的,但是他有什么用,我自己没有体验到,我的老师也没有告诉我。但是下一个例子可能会有所启发。
“法国大革命”是一个历史课里会学习到的知识,很多人可能考完世界历史就忘记了。但是书中说到有一个人被法国大革命这一知识深深影响,他通过学习这一史实,得知饥荒、贫穷、专制是造成社会动荡的重要因素。法国大革命是大家都学习过的基础知识,但是每个人在学习完后都牢记,并且把他和生活价值联系起来了吗?我想没有。但是这本书作者采访到的人不但牢记这个知识,还把他和生活价值联系起来,或者说正是因为他赋予了这个知识生活价值,所以他对于这个知识在离开学校那么多年后,仍然牢记于心。那这种学习不是比学习二元二次方程这样的学习更有效果、更有意义吗?
“二元二次方程”和“法国大革命”都是我们基础教育中的一个很普通的基础知识,学生都需要花精力去学习,我们总是想追求一种高效的、省力的学习方式,我觉得这种学习方式通过这两个例子的对比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赋予其生活价值。如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感到有意义感,他自然比较容易投入。
当然,不是每个知识点都能赋予生活价值的,有些知识点的存在是为了下一个知识点服务的,那这也是他的意义所在。如果这个知识真的特别孤立,对生活或对其他知识点都没有影响,那么我乐观地认为,他是会慢慢被教育改革给淘汰掉的。
这时候,我想到一个问题,也可能是其他老师会说到的问题。每节课的时间非常有限,讲完教材的内容都已经显得紧巴巴了,我还怎么给学生讲意义,进行这些与学习内容的实质无关的教学。
首先,这种意义感是必要的。大部分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是未成年人,他们对于意义感是渴求的,他们希望知道自己学的知识以后能做什么,这能够唤起他们学习的决心,这种事先的铺垫能够让他们更加主动、高效地投入到这种学习中。所以很有存在的必要。
其次,我觉得这种意义感的唤起,可能无需占用过多课堂时间。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好的提问开始。没错,是通过老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好的提问开始。《枪炮、细菌与钢铁》这本书相信很多人都读过,它就起源于一个好的提问。一个新几内亚人问,为什么你们白人那么有钱。这个提问让这本书的作者陷入深思,放下手中的事,投入到研究中去,写成了这本获得普利策奖的书。一个好的提问,启发了作者的探究欲望。那么课堂中应该持续探究、学习,应该抱有好奇心的那个角色到底应该是老师,还是学生呢?当然应该是学生。所以课堂中的提问者不应该仅仅是学生,还应该有老师。学生是因为不懂才发问,老师则是因启发学生而发问,老师提的问题和学生提的问题一样重要。
那我们应如何发问呢?
首先,发问要和这节课的意义结合在一起。比如说,上文提到的“法国大革命”,那这节课的提问就可以是“一个好好的平稳社会,怎么会发生动荡呢?”。而这一问题,其实就可以代替原来本节课的课题“法国大革命”。我们大部分老师现在在用的课题,包括我自己多半是以课本上的课题为主的。这节课书上写“二元二次方程”,那这节课就叫这个名字,仔细想想,课题作为课堂中必须呈现的,并在开头的一个环节,意义好像没有最大化。其实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是深深地被这类的课题挫败的,感觉光看这个题目都能预计到这节课多无聊了。
其次,发问也有点技巧。在措辞上我们也可向自媒体时代的标题党学习一下。当然,我们不能那么博眼球,不能非常华而不实,但是几个小技巧值得借鉴。第一点,题目要设置悬念,引发人的好奇心,让人想一探究竟。比如说,我作为心理老师,原来上“人际关系”这节课的时候,我的课题叫“人际财富”,但现在k可以改成“我们为什么要交朋友?”;第二点,也可以颠覆固有认知。比如说上“认识自己”这一课,原来叫“认识我自己”,现在可以改成“你真的认识自己吗?”。同学看到这一课题就觉得这节课的题目好怪,我当然认识自己,我自己还需要认识吗?,但这样也会引起非常好的效果;第三点,能引发话题的标题。比如说,上“愤怒”情绪课,书上的标题是“愤怒的暴风雨”,现在可以改成“愤怒可能是个好东西”。学生可能乍一看,根本不认同这个观点,一不认同,自然会引发讨论,老师再自然地举例,组织、启发讨论,学生就能慢慢地形成对于愤怒这一情绪的辩证观点了。
如果教师对于课题以一个问句或是一句有争议的话出现这一想法持有比较保守的意见的话,我觉得也可以在原来的课题中以副标题的形式,或是上课后先抛出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一形式呈现。
一节好课值得从一个好的问题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