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坚持写想法港湾故事
我与城市隔了一条葛宇路。

我与城市隔了一条葛宇路。

作者: 酸掉吖的柠檬 | 来源:发表于2019-02-15 17:30 被阅读9次

    人与城市建立联系,可以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米勒,海明威与巴黎:“巴黎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而我们却很年轻,这里什么都不简单,甚至贫穷、意外所得的财产、月光、是与非以及那在月光下睡在你身边的人的呼吸,都不简单。”

  比如,奥尔罕·帕慕克与伊斯坦布尔:“我的想象力要求我待在相同的城市,相同的街道,相同的房子,注视相同的景色,伊斯坦布尔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如今,一个中国青年试图用一块自制路牌,找回他与城市的关系,2013年,隔一路为北京双井苹果社区附近一条无名街道,挂上自己名字,葛宇路的路牌,之后该路名被收入到多款地图软件,进而进入民政区划地名公共服务系统,俨然成为正式路名。直至今年7月,该是在网络迅速传播,才导致葛宇路标示的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官方路名,百子湾南一路。

    美国著名的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这样形容街道:孩子们在公共空间中嬉笑玩耍,邻居们在街边店铺前散步聊天,街坊们在上班途中会意的点头问候……从古至今,街道对于人们而言,都是生活和交往的必要场所,是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高速穿梭的汽车和高耸的楼房,打破了以人为本的传统街道格局,街道变得越来越消极和冷清,甚至无人问津。很多人开始反思,“葛宇路”引发热议的背后,大抵是城市街道的失落。

    现代城市里,人与生存场所之间的关系,呈现两种看似矛盾的趋势,一方面,人与居住场所关系的内涵日趋复杂和丰富,另一方面,人类摆脱地域约束的能动性逐渐加强,相应的,人从生存场所获得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人对场所的依赖性则日渐减弱,在理性目光的城市下,人们从生存环境中看到的是更多的是其功利性的价值,再也难以重拾传统社会里对家园的那种复杂真诚的情感了。

  “提起城市,我们脑中浮现的都是抽象化的符号,或者是具象化的画面。”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井士剑教授,在谈及自己所生活的城市时说,城市越来越系统化,模块化,每一个人都处在城市运营的一个小节点上,每天跟随着各大系统的运行过着自己的生活,“因此,除了生活的片段积累起来的城市意象,我们很难再感受到这城市的魅力。”

  这也是葛宇路试图通过当代艺术,介入城市空间的初衷,它传递了一种态度,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在这个城市中独特的空间,并不一定是一套房,也许是一块砖一片瓦,也可以借由创造力重新赋予其意义,在这个城市找到自己的印记,甚至唤回每个人在城市空间中所拥有的自主权。

    街道是鲜活的,城市是鲜活的,城市和人之间是可以感知,联系和互动的葛宇路,或许可以让更多人从中获得启发,更好的思考自身与城市的关系,当城市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生存场所,而是一个有人情味,有参与感,有归属感的空间,那才真正是“我的城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与城市隔了一条葛宇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em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