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死了需要把他埋在地里,上帝在圣经上明确说过:“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也是对死者的尊重,让他“入土为安”。而死者下葬之地,是让活着的人,有纪念亡者、释放情感的所在,也是寄托哀思的方式之一。
种子同样也需要埋在地里,种子在发芽之前,我们可以理解为它是“死”的,因为它的里面虽蕴藏有生命,但是当它被种下去埋于泥土中的时候,我们看不到它,它的一切生命活动是在黑暗(泥土)中运行,直到有一天,它破土而出,萌发出细嫩的新芽的时候,我们才看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我看完《死亡诗社》的时候,心中的那种无比的压抑、沉闷和痛楚,让我欲哭无泪。很长时间,我始终沉浸在这样一种情绪里。尼尔的自杀,让我除了惋惜、愤怒、抱怨外,也成了一个“愤青”,偶尔会在网上或找朋友口诛笔伐一番,我那时的矛头全部对准了教育体制和父母长辈对子女的养育方式。
时间长了,我渐渐发现这些举动都没有用,因为一丝一毫作用都不起,我最终也彻底感到无奈了......直到有一天,我在好像《读者》一类的杂志上看到一篇讲述“种子的一生”的文章,我一下醒悟了过来,从那天的那一刻起,我也彻底从那种压抑、悲痛和无奈的捆绑中释放出来。尼尔的死,如果我们只是感到惋惜和愤怒,那尼尔的死显得毫无价值,如果我们没有从中看到积极的东西,得到我们人生中该得到的,那尼尔如同白白死了一样。
残冬埋下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萌芽——简评《死亡诗社》我更愿意把尼尔当做是一个另一种意义上“殉道者”,他用死这种最极端的方式来表达了他的反抗,这是一种牺牲。(想起了裴多菲那首“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尼尔他希望拥有的是思想的自由,而不是身体的自由!)
这里读者若是认为尼尔的自杀源于他的性格和心理上的脆弱,我不想为此争辩,就算事实是这样,在我心中,我永远执着、忠于我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没有对和错,不是说其他的观影者的理解是错的,我就是对的,不!我在这里所说的只是每个人对事物理解的方式、层面不同而已。
残冬埋下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萌芽——简评《死亡诗社》尼尔像一粒种子被埋下,也许这粒种子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发芽、长大、成熟并结出果实,我是指人们的观念的改变是最难、最不容易的事,有时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公平,甚至需要经过几个、十几个世纪,成千上百年的漫长过程才慢慢潜移默化的发生改变,其中或许付出的代价更巨大、更痛苦。
当我再一次看《死亡诗社》,其实我更愿叫它另一个译名《春风化雨》,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尼尔的在天之灵也看到了他更期望看到的:托德、诺克斯、米克斯、皮茨......他们勇敢、坚定的站在了桌子上,向绝对的强权诺兰校长发出了绝不妥协的“呐喊”!他们多么可爱、可敬,他们是尼尔这粒种子结出的果实(这些孩子只是一种象征,尽管他们以后会被 “镇压”、也会妥协,但在那一刻,他们正是直接或间接因为尼尔的死,内心受到了震动,而在思想上发生了变化。)
残冬埋下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萌芽——简评《死亡诗社》我终于可以痛痛快快的哭一场了,任凭泪水肆意的流淌在我的脸上,这是喜悦的泪。
残冬埋下的种子在《春风化雨》中萌芽——简评《死亡诗社》最后,我要郑重声明一点的是:我绝没有鼓励和宣扬用“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或反抗什么的意思,反而,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爱我们和我们爱的人,要好好活着!尼尔这里的“自杀”,是一种带有“隐喻”的死,是由于特殊的背景下和特定的环境里而产生出的一种特别的表现形式。请勿误会、甚至歪曲作者的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