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在好评榜中看到《死亡诗社》这部影片,但每次都因为“死亡”这两个字而畏惧得不敢点击。
当我再听说《春风化雨》是它的台版片名时,这个诗意的名字便牵引着我,急切地寻找片源。一个冷峻,一个唯美,是什么样的内容能把两种如此对立的色彩融合在一起?
青春与成长是生活中经久不衰的母题,片中的主角便是一群意义风发的少年。
身处于75%的学生都可以升入常青藤名校的全美著名私立高中,这些十六、七岁的男孩中不乏自信满满之人。不错的家境和全优的成绩,让他们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哈佛、耶鲁这些常人莫敢奢望的地方,在他们的生活中却将是必然的选择;日后,他们也必将在医学、建筑或是商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来自家庭和学校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这些资优生们对未来深信不疑。影片中的尼尔便是这样一个处处光彩照人的学霸。
相形之下,尼尔的室友安德森却是学校里少有的暗淡者。安德森刚一转学过来,他杰出校友弟弟的身份便众人皆知。光环背后的安德森不得不接受着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在人们的印象中,也许当年的哥哥就像如今的尼尔一样,事事优秀、永远自信。可他自己却是胆小、犹豫,眼睛永远躲在长长的刘海背后,他不愿直视他人,更不敢大声说话。
每一天,身着西装制服的少年们忙忙碌碌地辗转于教室、宿舍与食堂,闲暇时主动结成学习小组补习生涩的拉丁文,也花一点零碎的心思和朋友们一起编辑校刊。
生活本可以如此平静地继续。但是新来的英文老师让他们原本一览无遗的道路出现了分叉。
基汀,是这位老师的名字,可他偏偏喜欢学生们称呼他:“哦,船长,我的船长!”这是林肯纪念诗的第一句。
“CARPE DIM”,第一节课,他便让这群按部就班的孩子们认识这个拉丁词语的真正含义:活在当下,让生命超越凡俗。
基汀的新式教育法,让少年们在饶有趣味之外,更多的留下了诧异与不知所措。之前的学习理念已经成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融化在了日常的习惯中,新理念的注入又将如何适应?
这学期,基汀的英文课内容主要集中于讲授诗歌。当他在黑板上认真的画出通行在教材中的诗歌评价体系后,却愤然地让学生们把这一章节全部撕掉。撕课本?!面面相觑的少年们顿时凝固:如此胆大妄为的行动,竟然出自代课老师的要求!估计在十多年的的学生生涯中,他们谁都不曾有过类似的经验。
这是一场战争,关乎独立思考。基汀进一步解释,评价诗歌是学者们做的事,而我们要品尝诗,品尝文字与美好。“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这一次,少年们在诧异之外,多了期待,默默憧憬着有朝一日流淌在自己笔下的诗句。
当诗歌走进生活,生活也将赋有诗意。
寻着基汀年轻时的轨迹,少年们也在山洞里成立了自己的诗社,同时也沿袭了“死亡诗社”的名称。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想要过真正的生活;
我想要活得丰富,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髓;
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东西,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才发现自己从未活过。”
周五的晚上,在远离教室的河边山洞,梭罗的诗句再次成为诗社的开幕词。从此,不论是积极参与的尼尔,还是半推半就的安德森,诗社里的十几个少年注定着要迎接变化,可能是暴风骤雨,也可能是微风细浪,少年们将以自己的方式品味诗歌,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生活”。
情窦初开却羞于表达的切特鼓足勇气,走进女孩的教室朗读了自己在思念的夜晚为她写的诗;银行家的儿子查理告别了家人特意培养的竖笛,在自己钟爱的萨克斯风里吹出了宛转悠扬;精神领袖尼尔掀开了尘封起来的演员梦想,在话剧院里争取到了男主角的机会;就连镜头里永远的丑小鸭安德森也在基汀老师的“高压”之下,创造出了意蕴深刻的小诗。
注入了诗歌的生活让少年们的日子渐渐鲜活,影片的色调也开始洒满阳光。但诗社名称中“死亡”一词的份量却变得越来越重。
尼尔死了。
注定要去哈佛读医学院的优秀学生尼尔,在家里用枪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我要做生活的主宰,
而不是奴隶,
站在世界屋脊上,
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
教室里,基汀站在讲桌上,喊出了这句诗,也让每一个少年都走上高高的讲桌,去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操场上,基汀让少年们自由自在的走路中,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调和自己的路。
基汀所有的教育意图都指向对少年们自我思想、自我意识的挖掘和尊重。正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强调的:“教育是对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正因为如此,才可以将人内部的灵性与可能性充分结合,让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自我意识的强化与激情相伴相生。少年们能在激情的鞭策下更加的成果卓著,也能在奋斗途中与生活之中体会更多乐在其中的美妙。但与之相对的则是业已成型的顽固思想的阻挡。
尼尔在演员与医生两个预设身份之间,夹着的是来自家庭的不容置喙的强制约束。“是尼尔的父母杀死了他!”当诗社的少年们都在为尼尔伤心、惶恐时,安德森痛心地指出了问题的要害。
“丛林里分出了两条路,而我——
我选择人际更少的一条,
从此我的世界将截然不同。”
诗歌帮助少年找回了他们独特的自我,也让他们不得不承担起“自由”的重量。除却眼前的苟且,生活中还有诗与远方。而诗中指向的是一个更美好的自己和更美好的世界,但这条人烟稀少的成长道路也注定崎岖,甚至血腥到需要用生与死进行较量。
《死亡诗社》这个片名,让我再一次心生敬畏。
最终,学校开除基汀老师以对尼尔之死负责。“哦,船长,我的船长!”当基汀即将离开教室的那一刻,安德森鼓足勇气跳上课桌,以基汀交给他的方式来告别基汀。受到鼓舞的同学们一个又一个地走上自己的课桌,只留下校长惊慌失措的眼神。
教育的魅力不在于教,而在于感受。知识之外,老师将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个人的体会将其消化吸收。这实际上更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换过程。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论代课时间的长与短,基汀都一定会是一个成功的船长。诗中的思想已经向种子一样扎根在少年的心灵之中,随着种子的成长,受到启发的少年终将驾驶着各自的小船开拓海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