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熊孩子这个词频繁的进入人们的视野。大家都在感叹有的孩子真是“熊”,不是上蹿下跳没有礼貌,就是调皮捣蛋无事生非。而如果一旦有人准备管教一下熊孩子,家长总是护犊子护的厉害,一副要和人拼命的模样。
孩子性格古怪?不是基因的惹得祸,明明是家长的过!我这本《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很好的回应了“熊孩子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一个问题——熊孩子的产生,并不是基因惹的祸,明明就是家长的过!
《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的作者非常有名,他叫奥利弗·詹姆斯,被称为“英国国民心理学家”。可能我们国内的读者未必熟悉他,他在英国写了很多畅销书,都非常的通俗易懂,举的例子娓娓道来,因此很受欢迎。
在这本书中,詹姆斯同时融合了自己作为心理学家的职业经历和许多明星、名媛的故事,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儿童成长的过程和家庭的密切关系。这本书依托科学原理和许多实例,不仅让人觉得结论真实可信,而且对如何教育孩子有指导意义。
那么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孩子性格古怪?不是基因的惹得祸,明明是家长的过!詹姆斯从“后代斯德哥尔摩现象”入手,分析了“后代斯德哥尔摩”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告诉我们养育孩子的“法门”。他主张要做到从“个人—成人——孩子”的模式切换,教我们运用“我很好,你也很好”、“爱的炸弹“”等方式去理顺自己和孩子的关系。
·一个现象: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1973年8月23日,两名有前科劫匪抢劫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挟持了六名人质。人质被解救后,他们拒绝在法院指控这些绑匪,甚至还为他们筹措法律辩护的资金。其中一名人质还爱上了一个劫匪,并与他在服刑期间订婚。这就是著名的斯德哥尔摩现象。
詹姆斯在这本书中,用斯德哥尔摩现象来解释孩子和家庭的关系,提出了“后代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这个词汇。
他强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依赖父母。所以,他们往往会迎合父母的期望,这就导致孩子们会有意或者是无意的模仿自己的父母,变得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我们以为这是因为遗传,但实际上是亲子关系在发生作用。
·一个原理:后代斯德哥尔摩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
詹姆斯认为:我们通过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影响孩子。人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而这面镜子发挥作用,是因为自己本身的言语、行为和价值观,影响到了孩子。此外,虐待和关爱也会影响到孩子,这种影响有点类似创伤后遗症,因为不断的在孩子的脑海中重复从而加深。
在这本书里,詹姆斯从孩子成长过程的不同阶段,讲述了父母对他的影响。他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和心理学案例,提到了产前心情大起大落的母亲对胎儿的影响;阐述了孩子在三岁之前不要更换照料者,并且照料者要对孩子有所回应的重要性。
詹姆斯还特别强调:孩子出生的顺序,性别和父母对孩子的宠爱程度,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会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回应了为什么许多名人,都是家中的长子或长女。因为,作为第一个孩子,他们往往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和希望、父母的期许,随着他们在和弟妹竞争中迎合父母的希望,让他们有了更为成熟的领袖风格。
·一个启示:我们怎样去教育我们的孩子?
儿童关系心理学很有价值的一点就是可以让我们通过从关系入手,去解决孩子方面的心理问题,或者说去反省我们在平时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应该注意些什么。
作者提供了一个模式,就是实现从“个人到成人到孩子”的模式的一个转换。
这个模式是怎样的呢?简单的说,就是像成年人一样客观、冷静的作为“局外人”去认识自己,然后再注意和孩子的相处中“纠偏”,避免不好的习惯或性情代代相传。
我们每个人都是父母养育而成长的,我们的身上不可避免的带着父母在我们养育过程中所留下的那些烙印,这些烙印影响了我们的情绪或者是认知。如果不认真思考,有可能会代代相传。
那么如何具体的去和孩子相处呢?就这提供了两个很好的小技巧。
1.我很好,你也很好
我们很喜欢用自己的思维定势,去下一个结论得出“我很好,而你不是”这样的结论,将过错归因于其他人。
这本书教我们,不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可以换一个角度去进行思考。对孩子的行为更深的去探究背后的原因,同时有一颗更为包容的心。
2.爱的炸弹
这个小技巧应该是作者詹姆斯所写的另外一本书《爱的炸弹》中提到的,适用于三岁到青春期的孩子。
简单的说呢,就是跟孩子明确一个小小的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内,只要孩子提出的事情并不明显超出常理,那么就和孩子一起做他自己想做的事情。这种方法,容易让孩子产生掌控感,对于父母和家人更有安全感,有利于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
看完这本书,作为一个有着18个月宝宝的宝妈,我要反省下面一些问题啦:
1.我的父母在我成长过程中对我有哪些要求?我性格中有哪些不好的部分?
2.孩子为什么会情绪失控?是不是我们没有仔细去体察他的需求?
3.我自己的抱负是不是强加在孩子身上?
不要让代际相传的魔咒又落在孩子身上,要给孩子更多更包容的空间,让他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