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之一碗井
下了高速,顺着南门的盘山路一直下到底,便来到了凹镇,这个18线远离喧嚣的小镇,因为四周环山、中间平坦,是这山里典型的盆地特征地形,遂取名凹镇。这座平荒县城的中心,原也不是凹镇,是比凹镇更北边的鹫潕镇,那里还残存着些许老城墙和旧房子。只因凹镇更靠近栗铠市,以前交通很是不便,为方便区域内的行政管理和文化传递,就将县城中心从鹫潕镇搬到了凹镇。
父母生活在这18线的小城镇,过着无忧无虑的退休生活。我家处于城郊与小镇接壤的地段,向南可去郊区踏青,向北可入小镇闲逛,倒也不甚美哉!在八九十年代,半山腰这儿也曾是最繁华的地段,商贾交易不绝,乡下的农货、药材、野味都是在这条牛家街上叫卖,乡亲们再换些针线、衣服等生活用品回去,原始的城乡贸易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运转了好些年。后来城镇扩建,上面进行了像模像样的规划,诸多单位也搬到了新建的行政中心一带,平坦的山脚盆地给建筑更大的施展空间,数亩良田转瞬间变拔地而起的座座高楼。城镇的繁华也从这半山腰往盆地中央倾斜了去,这里便渐渐显出了颓势。
现在,最常往来于这南门口的,多半都是挑着水桶、背着背篓的中老年人,时常还带着拿上空可乐瓶的小孩。南门水好是老老一辈就口耳相传的常识,小辈们将信将疑,将水送样去省城做了化验,证实这南门水确实没有超标物,水质比较优良,煮开了喝完全没有问题。老人们就更加放心地,把喝南门水当做小镇的养生准则之一。
因此,早晚在这条路上总能看见,带着小瓶大桶的挑水人,或是已经满载而回的归家者,络绎不绝。用他们的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水好,不花钱,走两步,还能锻炼锻炼身体!
年轻人也会来凑这个热闹,是因为南门的水好,已经被真实的案例证实了。
鹫潕镇一李姓人家,先是老人发现得了肾结石,后来年轻一辈也没能幸免,一家7口人都快把医院当成了家。外人都说他家估计基因不好,不然怎么一家子都病了?2017年秋天,老李头挨不住,去医院做了碎石手术,松活了半年不到,又开始生疼。李家问了不少名医,也寻遍了各类偏方,吃过各种奇怪难咽的东西,都没有什么长效的起色。
偏巧老李家女婿的侄女是凹镇人,嫁到了鹫潕镇去。走访亲戚时谈起凹镇南门的水,都说水质比较好,还能治治堵血管、堵结石之类的毛病。老李头听后只觉得不靠谱,但想想结石疼起来的滋味,脸都皱拧巴了。心里头冒嘀咕:这只是喝水而已,吃不死人,万一好了,我老李头还赚了!一咬牙让大儿子开了辆皮卡车,弄几个空罐子去凹镇接南门水回家喝。
这一车的水也就喝了半月,这半月老李头还真没再犯病疼过,暗暗惊喜不已。于是,这每半月去凹镇南门拖水,也就成了李家的常例,不求治病但求别再犯病生疼。一年后,老李头单位组织退休人员体检,让医生惊诧的是,他们的肾结石老病号老李头,结石没了!
凹镇南门口的水从此声名大噪,加上好政策“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村村通公路,百姓再去打水也就方便了许多。乡亲们自己集资,自发将村村通的公路,修通到了南门的山泉旁,这山泉水流量极小,大家都叫它一碗井,就因为等上十分钟,一人也只能接一碗水解渴而得名。所以,能来接南门水回去喝的人,都是能耐得住性子的。一眼泉水,能治病还能炼心性,兀自竟带了灵性,在百姓中越传越神,大家宁愿起早摸黑来打水,也不愿买饮水机桶装水喝。这自然也为一碗井带来过危机,引来了旁人的觊觎。
桶装饮用水的泰老板,曾打算开发这一眼泉水,据为己用,奈何周边村民反对得太厉害,只要见着他的车,就放下农活堵路上,不让他们的车通过。再加上泉水流量又太小,供应不了整个企业的运作,泰老板只好作罢!
凹镇的老人们得以守着这一碗井,安稳地过起居家养老带孩子的生活。南门也因为这一碗井,在这个提倡大健康的时代里,恢复了些许曾经的荣光。不过,这一次,与贸易无关,只与最原始的生态有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