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早教中心的墙上这样写着“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越来越多的家长拼尽全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吃的是有机蔬菜,穿着名牌服饰,上着最贵的学校,学着最贵的乐器,凡是跟孩子有关系的事都要达到“最”的标准。
这种心理普遍存在于80和90后这两代人身上,这两代人正经历了时代的变革期,也见证了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跻身于更高的社会位置,深刻的明白只有子女的强大和努力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所以他们在孩子身上花费了很多的精力与金钱。
一女同事的孩子刚上幼儿园,开学第一个月给孩子开家长会,下午过来找我们聊天,想请大家支招要不要给孩子报辅导班补课,在大家的诧异声中她很郁闷的说“孩子的班主任说我的孩子识字量太少,数学思路不清晰,又没什么特长爱好,已经比同龄孩子落后了,输在了起跑线上。”
她的孩子才三岁半,很机灵一小男孩,作为同行,从长远来看那个孩子将来的学习不会差。再说这位同事是八年级的英语老师,她的老公是公务员,在孩子入学前就教会很多古诗,会背简单的乘法口诀,还会说简单的英语,在左邻右舍口中已经是“别人家孩子了”,想不到幼儿园老师的一番话,迎面就是一盆冷水,浇得她透心凉。最后一位年长点的老师建议说,给孩子报特长班吧,先培养兴趣爱好,至于其他学科你回家多花点心思教,等大班毕业了赶紧给报个辅导班。现在大街上最多的就是各种辅导班,从幼儿早教到老年大学,每个阶段每个学科都有,就如天上的繁星,看得人眼花缭乱。
“起跑线”是个很难界定的词语,有的孩子出生在贫寒人家,有的孩子含着金钥匙出生,出生就是起跑线;有的孩子小学成绩好,有的学习不开窍,小学就是起跑线;有的孩子上了高中,有的孩子上了技校,初中就是起跑线;有的孩子上了211、985重点院校,有的孩子只上了普通的大学,大学就是起跑线。似乎孩子从一出生就被加入了竞赛中,和邻居、亲戚、同班甚至是全校全国的孩子比,家长和孩子都处于极大的压力下,不能轻松地喘一口气。
某日和亲戚在一起吃饭,她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谈起养孩子花费太大,她说起孩子班里发生的一件事。她儿子所在班里有个孩子家境一般,父母不太在意孩子的穿着,孩子时常穿着自己哥哥的旧衣服。一次开家长会,那孩子同桌的妈妈当场提出,让老师给她孩子换座位,她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和一个穿着不体面的孩子坐一起,会影响她的孩子。其他家长一一沉默虽未发声但态度竟然一边倒,无论跟哪个孩子坐,都有家长来学校告状,向老师施压,后来这个孩子只能独自坐着。不知这其中有没有其他隐情,但这件事终成为导火索,使这个孩子被全班同学孤立。
这种以貌取人的例子比比皆是,是社会上最常见的现象,以别人的穿着打扮来判断身家财富和社会地位,顺便调整自己谄媚的程度。而对那些穿着一般的人抱以鄙视态度,社会壁垒被这些肤浅的胸无点墨的人画蛇添足,滑天下之大稽,这是商业文明进步太快遗留的渣滓思想。想不到这种不耻的举动还能牵连到孩子身上,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每个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不同,虽然孩子穿着很简朴,并不代表他品质和学习有问题,并不代表未来不能成才,孩子有什么错?
随着家庭教育的重视度越来越高,各种育儿专家、育儿微博、育儿公众号如雨后春笋,纷纷浮出大众的视野。前几年最流行的育儿观点是孩子要有分享意识,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分给朋友,变成一个受欢迎的人,增强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在电视荧屏的真人秀里处处可见,哪怕孩子拼命大哭死死抓紧自己喜欢的东西,大人也要用这金子般珍贵的观点来顺服孩子放手,忍痛割爱。
后来有专家发现这种育儿方式使孩子对事物变得冷漠兴趣不浓,再喜欢的东西也不愿意表现出来,甚至不再愿意和家长沟通。新的育儿观念又应运而生,叫做“孩子要有主权意识”,不知道这是不是从国家大事得来的灵感,反正以后要教育孩子懂得掌握主动权,把自己的东西牢牢看住,绝不把喜爱的东西分给别人,如果是好朋友可以借给他用,但必须得还回来。家长们又是一阵追捧,好像不会跟风就显得没文化一样。谁也没想到具体实践者,那些曾经被教育要学会分享的孩子已经开始人际交往,突然又被教育要有主权意识,不要随便把喜欢的东西分给别人,那到底是给还是不给,孩子都困惑了。
教育很重要,但是却逐渐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多的育儿知识沦落为商业盈利的噱头,“专家们”纷纷站出来,站在这风口上,想趁着家长们爱子心切的东风,乘风飞翔,人飞起来了,猪也飞起来了,可怜了天下诚惶诚恐的父母忙的焦头烂额。
作为一名家长,深感育儿这条路上坎坷不断,需要练就火眼金睛、千里眼、顺风耳等一切本事,才能帮孩子成功通关。作为一名教师,深感教育任重而道远,无论是静待花开还是一夜成长,都得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而不是做成一套编程,把孩子们都变成流水线上的物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