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273286/e2b8e5d41c34fc63.png)
《美丽的颜色》这篇人物传记写得很好,但是并不深奥难懂,学生比较容易读懂,又加上这是一篇自读课文。
所以,这篇文章的学习,我打算放手。
首先,引入课堂:“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非常伟大的人物,她是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唯一的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女性科学家,她是谁呢?
生:她是玛丽 ·居里
师:那么,她的身上有怎样的魔力,可以有这样伟大的成就呢?现在,让我们走进她的小女儿写的关于她的人物传记《美丽的颜色》,看看能不能找到她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呢?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了解内容,积累词语,解决老师提出的疑问。
学生读课文,标段序,勾画词语,了解内容。
读完后,统一解决了字词问题。关注几个易读错,易写错的词语:炽热、窒息、猝然、轮廓等等。
师:同学们,从这篇文章里,发现了居里夫人有什么魔力了吗,她为什么可以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学生同桌交流后,开始展示。并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归纳小结:
居里夫人的伟大科学精神: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不怕困难、积极乐观、极度热爱科学、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专注投入、一丝不苟等等。
解决了这一问题,我打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同学们,这是一篇自读课文,现在你们把这篇文章当成一篇现代文阅读的材料,根据你以往的做题经验,进行一次命题训练,老师给你们十分钟的时间,给这篇阅读材料踢出五个问题,并且给出自己的答案。如果提出的问题有疑惑,没有给出答案,回头全班交流,答疑解惑。提醒大家,可以根据你以往做题的经验,想想应该出什么类型的题目,几个题目有没有一定的顺序安排。”
学生一听,感觉挺新奇,很快进入状态,开启了出题模式。
说实话,我为自己的这一创意点个赞。因为既然要出题,必然要对文章反复琢磨,可以让他们读懂读透,然后才能出题,而且问题还要给出答案,必须要考虑全面,有自己的见解,实在是一举多得呀!
学生的状态不错,十分钟之后,大部分同学完成了任务。
我再次布置任务:现在把你的题目说给同桌听,让同桌给出答案,看看你们的答案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谁的答案更为准确,实在不能统一的,全班交流。
学生可积极了,热闹非凡。
然后,又找出两位学生代表到台上,依次说出自己的题目,并指名回答,然后公布自己的答案。
最后大家共同探讨,怎样的答案才是最准确的。
总体来说,这样上的效果还不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