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性未成熟之前,便为人父母,不仅是这个家庭的悲哀,更是孩子的悲哀。在父亲与男孩之间徘徊的一种矛盾体,往往是,孩子的童年乃至成家之前看尽了你所有的丑态。原生家庭好比苍天大树孕育着孩子这颗果实,遮风挡雨,提供营养养料,向着阳光的方向成长成熟,这是一种必然的自然过程。这树如果太年轻,孕育果实便要强行打激素生长而来,这是一种偶然的病态过程。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幼稚是最大的障碍。孩子在成长,你也在成长,更有甚者,成长的速度与质量还不及孩子。有些东西便会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孩子面前,无非是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以及自负而不计后果,这是参杂了成人情绪的孩子心性,那么,何来觉悟?那么,又何以计深远?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53507/fd5e8c1f3a5645c7.jpg)
比如我行我素,源于年轻时过于顺遂。20岁,在世人看来,思想身体固然是成熟的。但是,一个人20岁以前若过得过于顺遂,即便是家庭条件不是最好,不是很好,甚至不是好,倘若家中事事总是顺其意,最终,成熟的也不过是身体罢了。20岁,瞧见友人娶妻生子便也要上赶着娶妻身子,似乎觉得非常光荣和愉悦。火急火燎地甚至不接受长辈反驳,当然反驳也是口头性的,因为他从来都那样顺遂。倘或以后携家带口的日子不好过,演变成道德绑架就是,一,亲戚长辈没有在生活中给予他应有的必要帮助(他所谓的的必须),二,我都是为这妻儿所累(他自己创造的)。乃至最终对亲戚长辈怨恨有加,对妻儿实施全方位的控制,必须对其言听计从。这种顺遂愈演愈烈,恶性循环成了自负与自虐。自负纵然是原生家庭纵容而来,自虐则来自偶尔的不顺遂。当一个人的孩童时期,总有人围绕着他,说什么便要什么,要不到便嚎啕大哭,捶床捣枕,成年后,若说什么便要什么,要不到便要自虐,要死要活,一哭二闹三上吊,其实,实质是一样的。利用亲人的恐惧与溺爱为所欲为,从小便这样做,便这样都能得逞。最终都是顺遂的,总有人为他的不管对不管错买单,那么,这样顺遂又何必计深远?做妖就能得到顺遂,又何必计深远?
比如自私自利,源于原生家庭的纵容以及新生家庭成员的继续妥协。小事就能以生命威胁亲人,并不仅仅是年轻时“顺遂”,可想而知,从来就是自私的,即使在表面上给予别人时是慷慨的,也许只是为了给予别人那种成就感甚至想着得到报答。心理笃定自己也必须在需求时就要被给予,被报答,实则另一种道德绑架的存在形式。如同孩子买了玩具总要炫耀一番,追求短暂的成就感和优越感是一种自私行为,而且是全家陪葬式的。这样,好比抚育孩子也非源于责任,而是出生了,不得不的行为,毕竟道德谴责是可怕的。好比孩子上学是义务,孩子上大学显然不是。自私的表现在于,不看专业不看前景只看可以给自己带来的短暂优越感,可以毫无规划地强制孩子背井离乡所谓求学,理由是,在亲朋面前说起来在外求学好听且不会有人大老远求证。毫无意义的求学导致的一无所成,须臾时光,临了,却认为这与其无关了。好比想要买房,可以不看财力不看能力只看可以带来的多少夸赞,也就我行我素毫无规划地以庶民之姿强买玉宇琼楼。临了,无力偿还资金,却认为无人出手相助,甚至认为人人都想迫害于他,自叹自哀,要死要活地表演,渴望以生命威胁得到帮助。又好比既望孩子得嫁高门,衣食无忧,扬眉吐气,又嫉孩子嫁得豪门,挫其光耀。既已自私自利不计后果,又为何要计深远?何以计深远?
——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