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头条号”总想做自己,与简书为同一运营人
从2004年参加高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12年的时间。
我没啥特殊兴趣,咋填报志愿?在正式介绍干货之前,简单说明一下我自己的情况。我从西部省份宁夏到天津上大学,硕士毕业之后去深圳工作,最后又回到天津安家。我个人在高考填报志愿前,就属于不清楚自己兴趣的一类,误打误撞填报了电子专业,目前还在依靠这项专业谋生。
这12年中间自己经历的,看到别人经历的,感受颇多。在此归纳高考填报志愿的几项原则,以飨众人。需要说明的是,我所总结原则,适用于没有明确兴趣,且家境普通的孩子参考。将来毕业后,需要自食其力,因此原则中偏向未来就业。如果有明确兴趣,胸中怀抱理想,请参考原则五。
原则一:地域选择——向东、向南、沿海
高考结束后,我与父亲商量志愿填报的事情。我向父亲提出了这六个字的要求,父亲在这个基础上,调研符合条件的地区,学校的历史分数状况,最后锁定了天津。从现在的情况看,当年我做的这个决定,到今天仍然适用。虽然互联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东部与西部之间的信息门槛,但是,东西部地区之间、发达省份与欠发达省份之间的差异仍旧是巨大的。理论上,你可以在互联网上查到你所想要知道的绝大多数信息,但你需要一个检索的驱动力,而能否给你这个驱动力,正是你所在区域的差异所在。大学的学习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大学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决定了当地人的思想活跃程度,也直接决定了当地高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种类与就业质量。以我所学习的电子专业为例,这类专业在发达省份,有充足丰富的就业机会。但如果回到家乡,基本只有电信运营商和银行系统的技术岗位可以称为勉强相关。这样就限制了职业的发展。另外,发达地区,上学期间就可以在当地获得实习机会,在本地上学免去住宿的昂贵费用,这些都是发达地区带来的直观优势。从支出上看,发达地区的花费与欠发达地区相比,相差无几。
通常,发达地区的学校与同等级别的内地学校相比,资金也更充足,因此,在硬件和师资能力上也会有优势。
原则二:专业选择——热门通用的不会犯大错
04年,我高考时,热门的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英语等。在今天看来,十几年过去了,计算机专业在互联网、物联网热潮的推动下,需求与日俱增。而在可预见的未来,科研和产业界对计算机及软件相关专业的需求一定会持续旺盛。在十几年前,就有人认为,大学生都会英语,学英语专业没有什么用处。但事实是,大多数学生的英语水平仅够应付日常,伴随全球信息无延迟交互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专业英语学习者有很充分的自我发挥空间。而且,通常英语专业的学生会要求同时完成一门第二外国语的学习,一门同时掌握包括中文在内三国语言的人,就业前景自然是不必担心的。
当然,与一些传统行业的相关的专业,在选择时需要慎重考虑。比如,与煤炭行业相关的采矿专业等,会受到煤炭能源用量调整的影响,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会成为就业的上选。在没有特别兴趣的情况下,最保险的专业是经济类、法律类相关专业。这些专业具有社会需求持续性强,文理科都适合选择,学习过程中对数学能力不做要求或者要求较低。
原则三:学校与专业——冲突,优先考虑专业
这条原则适用于两所学校的综合排名差距不是很大,但次一级的学校有明显的专业特长,为未来就业加分。比如,A在大学综合排名方面与B大学有差距,但A仍然属于知名重点大学,且在经济,财会等专业方向有特长。如果分数处于报考名校B能成功,但不能挑选专业的区段,此时,如果比较看重经济,财会方向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那么就可以考虑报A大学。
原则四:充分借助互联网资源,不要望文生义酿成悲剧
望文生义,是报考志愿时最容易犯的错误。只通过简单的专业名称就以为专业如何如何。有些判断是合适的,有些判断是不准确的。对于感兴趣的专业和学校,应当利用互联网资源详细查询该学校,学院和意向选择专业的前身和合并过程。前些年大学合并浪潮中,很多专门学校被归并到综合大学门下,专业名称使用的是通用专业名称,但实际学习的内容仍然基于原有学校的传统,因此,造成不同学校同一专业名称毕业的学生,所学知识结构相差较大。比如,自动化专业在很多学校都有开设,但某些工科院校自动化偏向电机或者电气自动化,而某些综合类院校的自动化专业则偏向电子自动化。这两者在后期学习时,差别较明显。再比如,法学专业,有的学校特别侧重于某一类法律的学习,比如广东金融学院的法学专业是偏向知识产权法的学习。
原则五:聆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
上述几条原则,统统面向的是一般高中毕业生。在不考虑兴趣,单纯为毕业前景打算的前提下提出的。但是,为了能够在大学学习期间,快乐而充实的获取知识。最好的情况是能够搞清楚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至少通过自己日常的情况,搞清楚大类,比如自己是不是擅长动手做实验,自己是不是擅长数学、物理等学科。通过排除和分类的办法,认真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最后聆听自己心灵深处的声音,选择一所心仪的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