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0035336/d35208c1a64986bf.jpg)
稻盛和夫说过:修行不必离群索居,要在现实生活中去磨砺、去领悟、去精进。
自己曾经驳斥他的观点,说要因人而异,比如有些人在复杂的、勾心斗角的环境中,连死的心都有了,还谈什么修行 ……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顺境比逆境更适合普通人的修行》,其中有这么一段话:有许多圣人说修行不要离群索居,越是在逆境中越能磨砺一个人。个人觉得,我们千万不要对号入座。因为这是成为圣人的标准,并不适合普罗大众,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在艰难困苦中有这股百折不挠的毅力,只有极少数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如莲花一般出淤泥而不染。科学统计,对于普通人而言,咬牙坚持的事情,几乎都不会成功。因此普通人更适合在顺境中成长,如《菜根谭》所说,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得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可见,顺境比逆境更有助于普通人的成长 ……
显然当时的自己从根本上就误读“修行不必离群索居”的真意。
首先,稻盛和夫讲的是普遍性,自己钻了牛角尖;其次,无论喧嚣尘上的闹市也好,还是偏安一隅的幽静山林也罢,都只是客观的环境,而不是主观的、内心的现状。
就比如今年春节回父母家过年。整天吃了玩儿,玩儿了睡,睡了再吃 …… 猪年,猪一般的生活,真的是爽歪歪。但恰恰是在这种“安逸”的环境下,自己完全没有了灵感,第一次感觉到写文章都靠憋,且生搬硬套。所以说,环境再好,没有一个积极进取的状态,根本无助于修行。
耶稣苦修于约旦河荒原却未成于约旦河荒原,释迦苦修于尼连禪河畔却未成于尼连禪河畔,穆罕默德苦修于希拉山洞窟却未成于希拉山洞窟!可见修行与环境真的没什么关系,而取决于内心。
古罗马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说:当人们想找回本真时,总是去人迹罕至的地方,如乡村、山林、洞窟等等,这是一种俗不可耐的向往,因为人去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去到自己宁静的内心深处。(看到这句话,自己不禁感叹:我们不如古人啊!)
梁启超说:凡大人物者,一生中数年往世界外之世界,一年中数月往世界外之世界,一日中数刻往世界外之世界,其因,大人物所负荷之事愈多愈重,社交愈杂愈繁,须有世界外之世界,以养其神明,如若不然,必将被寻常人所染,而渐与之同化,智慧亦不得不倒退。
梁启超所说的每日都能去的世界外之世界,就是指内心啊!固,修行不必离群索居,关键要看自己是否处在一个积极进取的状态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