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的“教案剧”
中小学课堂的“教案剧”:备课时精心设问,课堂学生连续不断地匆忙紧张地应对教师提问
唱答式
猜谜式
启发性(往往舍不得花时间)
教师精心设问,希望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
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是关注学生的学习
大问题呈现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从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就是要解决这几个问题”
让出黑板。学习工作纸
“圆的认识” “大问题”的:“圆形的下水井盖为什么不会掉下去?”(问题来源于美国公司招聘员工时提问)直径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有了直径的认识,就可以继续认识半径和圆心。
二、“大问题”数学教学的特点:
1、触及数学的本质(数学知识或技能、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思想方法;
2、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在学生最近发展区,跳一跳就能摘到)
3、“大问题”的结果不唯一,思维方式多元;
4、能引发学生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5、“大问题”一般源于学生 “雏形问题”。
“大问题”是关注学生的差异发展,指向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语言。
提“大问题”遵循三个W原则,即What(什么)、Where(哪里)、Why(为什么)来思考。
“大问题”针对一节课核心发问的,必须明确所教内容的课程地位、核心重难点是什么。 “直指本质、涵盖教学重难点、具有高水平、以探究为主的问题”。
“大问题”的“大”是相对的,一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段都有“大问题”。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度的“大”。研读文本、厘清教材体系、思考清楚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才能准确确定“大问题”的位置。
三、 “大问题”课堂教学六步骤
1、建立关系(师生关系、新旧知识关系);
2、提出问题(多种方式下师生共同提出 “大问题”);
3、尝试探究(自主或合作学习);
4、展示分享(充分利用黑板展示学生的研究成果,学生主动分享,教师适时追问,引发深层次碰撞);
5、共同概括(共同梳理和提炼,得出结论,再次提出并解决问题);
6、问题延伸(通过共同设疑解答,对知识进行巩固、深化和延伸)。
四、“大问题”教学的五个经典特征
1、以“学”为核心
“教会学生学习”,达到“不教之教”
2、置顶价值观
识、技能、价值观三维目标
不仅重视价值观的达成,而且还置顶价值观
还原数学的好奇心、求知欲
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结论的确定性。严谨、逻辑、简洁等数学美
3、“飞翔者”的教学
英国课堂学生自我设定角色:追赶者、跟随者、奔跑者、飞翔者。
4、“教师在后”的
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自己去读一读,说出自己读懂了什么,复述这篇课文意思。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作为小老师到黑板上讲演
5、“再创造”的教学
课堂本质是生成性的。
训练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能力,一个文本在不同的读者那里所呈现不一样
《中小学教材教学》《大问题教学:一种有生命力的新型课堂》《智慧课堂系列之八:课堂从学生提问开始》
黄爱华丨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大问题教学破解课堂上的“教案剧” 大问题教学破解课堂上的“教案剧” 大问题教学破解课堂上的“教案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