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开智读书会读书笔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作者: Xiaojie | 来源:发表于2015-12-07 07:49 被阅读5901次

    亲密关系是每个人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部分。一段美满的亲密关系可以使人沉浸在春风般的幸福和愉悦中,而一段亲密关系的破碎却可能令人形销骨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亲密关系?如何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的美好?亲密关系之中存在哪些我们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行为模式?《亲密关系》这本书综述了针对亲密关系的相关研究,对以上问题给出了非常深入的回答。本文将从亲密关系之中我们应该秉有的信念,维持亲密关系的行动和关于亲密关系的有趣事实这三个角度对本书进行总结。此外,本文不会过多涉及依恋类型、人格特质、外貌吸引等在人际关系之中的作用,因为这些特征实在难以改变。

    ## 对待亲密关系的信念

    我们所秉持的信念和往往指引着我们的实际行动,因此对于构建和谐的亲密关系至关重要。尽管信念和往往受到习惯和经验的影响,它们对个体行动的作用也常常难以察觉。但是只要我们把注意力有意识地指向它们,还是能够窥得潜藏在自己内心的信念。此外,正如<Search Inside Yourself>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我们经常对自己提醒某种特定的心理模式时,这些想法也会逐渐成为我们的心理习惯。因此,**我们的信念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地,它们是可以被训练的**。

    # 亲密关系需要持续的付出

    我们常常听到已婚女性这样的抱怨:丈夫在追求自己的时候殷勤万分, 总是抢着帮忙做事,也非常注意卫生,但是一旦结婚以后就越来越不讲究,连简单的家务都懒得做。这种情况确实非常普遍,有研究表明我们并不会总是惦记着如何让自己留下美好的印象,我们在恋人和亲密的好友身上所花的心思,甚至还不如对熟人和陌生人投入。这一现象的产生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也可能仅仅是我们变懒了。

    然而我们需要意识到,任何维持亲密关系的努力的效果都只是暂时的。一旦我们的行动停下来,伴侣的满足感马上就会开始下降。你很难指望今天的友善之举在一个月后还能令伴侣保持满意,更别谈结婚前后的时间差距。而且我们因为懒惰对伴侣投入的减少还可能带来另一种风险:**致命的吸引 (fatal attractions)**。有可能恰好是我们当初煞费苦心营造的优点吸引了我们的伴侣,而一旦这样的优点消失殆尽,我们的伴侣将会产生巨大的失望。

    当然,有的时候可能我们从一开始在某些方面就疏于努力,这可能是受到了我们一些其他信念的影响。例如:

    - 宿命信念

    持有宿命信念的人认为伴侣要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婚姻生活注定幸福美满;要么就是冤家聚头,婚姻生活注定痛苦悲惨。这样的人很难主动付出努力来经营亲密关系,当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也很难采取建设性的行动来改善关系。相反,持有成长观念的人则认为幸福的亲密关系是努力和付出的结果,因此他们更加倾向于对亲密关系进行持续的努力。

    - 男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

    有的男性认为男女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别,男性就是天生不善于捕捉到爱人的一颦一蹙等非语言沟通中包含的情感,也更加难以表现出温柔和体贴。然而,研究表明**男女之间的平均差异远远小于他们之间的相同,也远远小于男性或女性内部的差异**。传统观点认为,女性具有更高的**表达性**,能够更好地表达温柔、热情和同情心,而男性则具有更高的**工具性**,呈现出更多地自信、独立和果敢的特征。事实是这两种不过是男性女性都拥有的两种不同的技能,有相当多比例(约35%)的男性同时拥有这两种特性,因而也被称为**双性化**。此外,尽管女性平均而言天生就比男性能够更加快速和准确地判断他人的情感,但是只要给男性提供额外的动机(例如研究中采用了金钱)去鼓励他们耐心听、认真看、努力地思考对方的言行,男性也能跟女性做得差不多好。

    亲密关系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和投入,懒惰的人不太可能拥有满意的亲密关系,而因为各种借口而逃避努力地人,更加难以拥有持续、美满的亲密关系。

    # 我们没有想象中那么了解爱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己对伴侣的熟悉,我们对伴侣的了解也在逐步加深。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对伴侣的了解也许远不如我们自身的期望。我们心目中伴侣的形象可能被无数的认知偏差所扭曲。

    - 错误归因

    归因是指人们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做出的解释。在亲密关系之中发生的事件通常可能有很多种解释,而且它们可能相去甚远。但是我们自身固有的认知偏差很可能使我们选择了错误的解释。

      - 行动者观察者效应

    我们往往能够很好地感受到自身的外部压力,因此倾向于将自己的过失归因于外部条件。而对于别人的过失,我们很难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环境的影响,故而倾向于将别人的过失归因于内部原因,如意图或者性格。而在很多时候,可能我们彼此就充当了对方的外部影响却浑然不知,从而双方陷入争执和互相埋怨。

      - 自利偏差

    人们总是欣然地把成功归功于自己,而极力推脱自己在失败之中的罪责。这一点在亲密关系之中非常常见。例如,我们在向别人袒露自己的情感历程时,往往倾向于将如胶似漆时的甜蜜归功于自己的善解人意,而降反目成仇的痛苦降罪到对方的无理取闹。尽管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别人的自居功劳或者推卸责任,但是却很少知觉自己具有同样的偏差。

      - 混淆目的和影响

    我们在判断他人的意图时,往往通过自己遭受的实际影响来进行推理,因为自己的收获或者损失感受最为深切。但是我们常常误将对方的意图直接与我们受到的影响画等号,尤其是当我们受到伤害时,总认为对方故意为之,却忽视了即便好心也能办坏事。殊不知,对方从产生意图到编码转换为实际行动,实际行动产生对我们的影响的过程之中,处处受到干扰和噪声的影响,而且对方的编码方式以及我们对受到的影响的解码方式也会影响我们的理解。请牢记:影响绝非意图。

    - 记忆失误

    每个人都在不断地重构自己的记忆。现在的经历事实上会以各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我们对过去事件的记忆和解释。当人们幸福的时候,他们就可能忘记到过去的种种不快,但是如果亲密关系趋于紧张,人们可能会低估过去的幸福感。如果我们处于后者的境地,难免会对伴侣产生过度的沮丧。

    - 错误知觉

    正如捡到一百元和丢掉一百元给我们带来的效用的增加/减少不同一样,我们天然对于负面的事物更加敏感。有研究表明,亲密关系之中产生的紧张不安与积极正面的事件要达到1:5的比例才能够维持我们中性的感受。我们对伴侣偶尔的刻薄和挑剔可能远比我们所做的各种好事对他们影响更大。

    因此,我们远非如想象般那样了解我们的伴侣。当我们下次和伴侣发生矛盾的时候,不妨耐心地探索一下伴侣的视角(注:一个可行的教程可以参看<Difficult Conversation>中的三种故事)。而当我们为伴侣所误解的时候,最好能够认识到伴侣正被各种与生俱来的认知偏差所误导,从而给予他们更多宽容和理解,而非一味地指责对方。

    # 自我概念对亲密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

    个人的**自我概念**是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的重要因素。自我概念包含我们对自己的全部信念和情感,我们常说的自尊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自尊的人常常信心十足,对自己友好的行为预期对方会投桃报李,但是低自尊的人则不太确定自己在他人心中是否是重要。这种信心明显地会影响到这两种人对待他人的主动程度。此外,正如怀疑自己一般,低自尊的人往往也会怀疑自己的伴侣,从而亲密关系可能会出现更多的危机。

    值得一提的是,自我概念有两个维度的功能。一方面,我们总是倾向于从他人那里听到对我们正面的、能够提升我们自我概念的反馈;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对方能够对自己给出实际的评价,来验证自己的自我概念。因此,对于那些真正认为自己能力或者不太招人喜欢的人,他人的正面评价满足了**自我提升**的需求,却可能威胁到它们的**自我证实**,这可能令我们与伴侣的相处变得更为复杂。不过,在相互依赖程度强的人际关系之中,自我证实的动机要强于自我提升的动机。例如,具有负面自我概念的人可能会逃避给予他们赞美的室友;他们宁愿自己的室友不喜欢自己。

    因此,那些指望通过甜言蜜语就能够轻易“制服”伴侣的人或许并不总能得逞。了解对方的自我概念,由衷地赞扬对方看重的才能,但是给予更加客观地总体评价也许是发展亲密关系的重要一步。同时,我们也该促进自我技能和品质的修炼,使自己成为可爱之人。

    # 相似具有奖赏意义

    人群中不乏“相异相吸”的论断,似乎在亲密关系之中个性不同的人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能够达到某种意义上的互补。但是真相可能并非完全如此。事实上,相似才具有更强的奖赏意义,从而能够增加彼此的吸引力。有研究表明,性格相像的夫妻比性格不同的夫妻的婚姻更加幸福。哪怕我们具有一些令人讨厌的弱点,我们也会对与拥有同样缺点的人相处感到更加满意,即所谓的“臭味相投”。

    当然,我们也常常见识到一些看上去共同点很少的人相互结合,例如杨振宁和翁帆的老少恋。这可能是因为匹配是一种广泛地过程,在恋爱市场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商品,只要能够达到公平交易,相互结合还是有可能的。此外,人们可能在恋爱早期并不能知觉到彼此的某些巨大分歧,因而能够走到一起。或是这些相恋的爱侣尽管看上去个性迥异,但却有某些他们更加看重的相似之处。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可能喜欢和我们理想中的自我想象的人,尽管我和你现在不甚相同,但是你就是我想要成为的人。这些都可能使看上去相异的个体彼此吸引。但是只要他们自己能够持续性地知觉到彼此的想象,他们的婚姻完全能够取得充分的满足(事实上知觉到的相似而非实际的相似才是决定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键),而且随着亲密关系的深入,夫妻的某些差异也可能逐渐趋同。

    尽管如此,我们不应该过分强调这种相异的价值。人们总是天然地更加喜欢性格相似的人,而非性格不同的人。而具有更多相似之处的伴侣也更加容易揣测到对方的需求,从而能够给予更多的支持。总而言之,各种相似和相异的混杂成就了伴侣之间的各种最优组合;但**相像地伴侣可能比任何人都更能满足我们的需求**。

    # 浪漫狂热之爱难以为继,相伴之爱才是最为持久

    越来越多人认为除了伴侣各种怡人的特性(如热情、忠诚、体贴等)外,浪漫和激情也是婚姻的前提。甚至不少关系破裂的原因也是浪漫不再、激情不复。然而,即便是在北美,人们也才是最近才开始觉得爱情是婚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1967年的一项调查中,76%的男性和35%的男性还愿意与自己并不爱恋但各方面比较完美的伴侣结婚。但是现在多数人还是会拒绝这样的婚姻。然而,我们的高期望似乎并没有换来高回报。以美国为例,婚姻的质量在普遍下降:离婚率自60年代起飙升到近50%,大多数儿童(60%)都会有段时间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

    有研究者比较了因爱情而结合的夫妻和由家族包办而结婚的夫妻的爱情量表上的得分。仅仅在结婚两年后,自由婚姻中夫妻的情爱就比刚结婚时减少了一半。而第五年以后,自由婚姻的爱情强度反而被包办婚姻所反超。浪漫的爱情之所以难以持续,可能因为我们与伴侣的结合受到了**幻想**、**新奇**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程度可能比我们想象的更大。而这些因素显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弱。此外,爱情对我们身体的**唤醒**--如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这些激情的表征--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消失。

    按照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这种浪漫激情之爱主要由**亲密**和**激情**组成,但是另一种爱情--相伴之爱--则主要由**亲密**和**忠诚**组成。持有相伴之爱的人尽管不像浪漫的爱人那样,会为伴侣做任何事情或者失去对方会痛不欲生,但是他们将伴侣视为最好的朋友并且由衷地喜欢伴侣。而这种相伴之爱远比浪漫之爱更加稳定,哪些能够厮守数十年的伴侣往往更多地表达出相伴之爱,而且夫妻之间成为好朋友事实上也有助于维持激情。

    不过不必因此而对浪漫之爱而失望,也不要停止寻找新颖的共同娱乐的方法来维持或者创造彼此的兴趣和激情,只是我们**不应该将激情作为维持爱情关系的根本基础**。如果爱人彼此的欲望逐渐变为平静而深厚的情感,我们也不要感到奇怪或者失望。恰恰是这种结果可能另我们成为幸运的爱人。

    注:以上内容仅为我的读书笔记的第一部分,后续还会整理另外两部分的内容。此外我会尝试将<Difficult Conversations>之中可以用到的内容整理到这里来。

    ## 维持亲密关系的行动

    # 亲密关系的维持

    # 伴侣的理想化

    # 面对压力和紧张

    # 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和暴力

    ## 亲密关系之中有趣的事实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6610eac35a36:写的挺好的,能继续更新当然更好了

      本文标题:《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hblh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