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度的初步概念
第一次听到高维视野的概念是在创意课上,老师用毛毛虫和蝴蝶来做比喻。一只毛毛虫想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必须要从树上爬下来,走过地面,再爬上另一棵树。但是对于蝴蝶,只要展开翅膀,就可以瞬间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实现点对点的连接。
这样的讲解清晰明了,维度和维度之间的差异一目了然,处于三维的蝴蝶比二维的毛毛虫省时省力,但是,问题是,这个概念对于已经是三维的人类来说,要如何应用呢?
三维是四维的投影这样的概念听着还是很抽象的,当我们工作、学习、生活时,如何利用维度的概念来做选择呢?
维度的升级概念
后来,我又看到一个维度的讲解,说每当我们做一次选择,我们没有选择的那个可能性就会分裂成一个平行宇宙,存在于另一个三维空间中,当我们处于更高的维度时,就会看到哪些可能性变成了事实。
这个概念虽然很抽象,但是应用起来还挺顺手的。每当我做选择时,就会试想每一种可能性的后续发展,然后从后续发展中,找到一个我比较喜欢的,选择这一个。
我一直以为这就是所谓的高维思考,直到我听了葛葛的录音。
高维的终极概念
其实葛葛老师并没有说这就是高维的概念,但是我听了以后,觉得跟我之前接触的维度概念非常像,后来又重新听了创意课,发现李欣频老师讲维度的时候还讲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也是用来说明高维的概念,却跟葛葛讲的扩大的概念非常像,这就是名相带给我们的迷思。
我先讲李欣频老师的概念。首先是前文讲到的毛毛虫的例子,然后是从1+2+3加到100,等于5050,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退后一步,看到全局,然后用1+100=101,101×50=5050,这个例子应用到生活中,就是退后一步看到全局,来帮助自己做决定。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例子,也是跟葛葛概念非常像的例子是,韩剧W中,从李钟硕扮演的姜哲这个角色到漫画家的角色转换。没错,就是从角色到作者的转换,就是从剧本内到剧本外的转换。
我们再来看葛葛讲的扩大的概念。当我们有一个想法的时候,我们要扩大自己,看到我不是我所想的那个人。也就是说,每当我在做决定时,在我的想象中就会有一个角色,我一直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角色,但是当我在看到我在想的时候,我就不是那个角色。我会退到正在进行想象的这个人身上,然后再扩大,我会发现,我看到我在思考、想象,那么我会发觉我不是这个正在想象的人,而是看着这个正在想象的人。
这个过程就是提升维度的过程,也是成为观者的过程,甚至都不能叫观者,仅仅是观,成为观本身。
得到这个感悟我特别激动,而且这个概念应用到生活中也无比好用,可以帮助我破幻,不执着、不当真,符合真宽恕的教诲,与奇迹课程的理念可以无缝结合,这才是真正的高维的概念。
我们回到韩剧W上,当我从这个身体、这个身份的角色上抽离,拉高视野,放大自己,就是到漫画家身上,然后再从漫画家身上抽离、升高,到韩剧W的编剧身上,看到这一切悲欢离合都是幻。
而且,今天看奇迹课程得到了另一个感悟。
为什么练习手册第七课说,我看到的都是过去的经验?肯恩的解释是,罪疚惧和过去现在未来是呈现对应关系的,过去对应的罪,所以当J兄说我看到的都是过去时,等于在说我看到的都是罪,而罪是小我为了抵制救赎、抵制上主、抵制真爱妄造出来的。我前几天一直想弄明白,为什么当我选择分裂就会有罪疚感?虽然之前的解释是,因为上主没有创造过罪,你要与上主创造的不一样,那么你就创造了罪。而且为什么并不重要,事实已经是这样了,事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有罪疚感挥之不去,我还是想弄明白。今天得到的灵感说,这个罪就是小我为了维持分裂而创造出来的,所以可以说因为分裂让我们有罪疚感,但是分裂没有发生,为什么我们还是有罪疚感呢?因为罪疚感就是维持分裂而创造的。我们始终都在抵制救赎。
既然我看到的一切都是在抵制真爱,抵制救赎,我何必要执着它,何必把它当真呢?所以,要把自己的视野拉大,看到我不是我所想,也不是正在想,我是观望这一切的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