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们聊天,说到一个话题,让我很感兴趣,大家聊年终报告总结,如何选用恰当的词汇,可以即说清楚现在的工作成果又可以说稍微夸大去年成果。继而聊到吹牛这件事情,然后又聊到大家年轻的时候是如何吹牛的,大家是抱着一种什么样心态学习生活的。
根据这个我回忆了儿时的目标,遥记得,儿时的我,心想着要成为下一个爱因斯旦(哈哈当然初生牛犊不怕虎),加上初二的时候,我的物理成绩又经常考满分,觉得自己肯定可以成为下一个他了,于是找物理老师借来微积分和狭义相对论的书来观看,物理老师也很给面子,大概觉得这小子有冲劲,那就借吧,物理老师把他珍藏多年,有些泛黄的微积分和狭义相对论交到我的手上。
记得当时还在上课,但是此刻我已耐不住自己心中的激动,晚上上完晚自习后,立刻跑回家,以一种看初中物理课本的心,打开了这两本神书,然后认真开始研习,第一天晚上,什么都没看懂,第二天坚持看,当时虽然看不懂,却依然坚持看,一个觉得借一次不容易,一个觉得吹出去的牛,不能这么早就收场,第三天,看了1/3,大部分都不看不懂,我记得当时看到一个速度和质量之间的推导,分母有一个变量是速度与光速进行比较,我开心的跑去问物理老师,这个地方爱因斯旦是不是错了,当速度达到光速,分母就为零,老师不是说这样没意义吗?老师笑而不语,说了一句,我不知道,这个问题留给你读大学去解决。哈哈现在想想真有意思,也多亏当年还书的时候,老师没有问我学没学会,或者给我出一套试卷检测一下我到底知多少。
还有另外一件事,也让我倍感有趣,初中毕业后,我如愿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州里前三的中学,分班后,有一件事让我也记忆犹新,第一天晚上,班主任召集大家,互相认识,老师认识学生,学生认识老师,认识学校,当时班主任一进门介绍完自己,就给每一个人发一个卡片,给我们10分钟,想想自己高考后,想去的学校,每个人只能写三个目标学校,我不知道其他人写了啥,我只知道我前两所都写了清北第三所写了北航,老师过十分钟后,每一个人的目标卡片都看了一遍,老师说:“今年不错,我们班目前60人,但是想上清北的有30多位,大家都很有冲劲,就这么来,坚持三年好好学,肯定不会让你失望”。
现在回忆起来,不知道当时是因为大家信息不流通只知道清北这两所大学,还是属于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觉得这个现象挺有意思的。当然最后我们都没有考上清北,后来的我们才知道,我们学校一年最多也就两个能上清北,这也解释了当时班主任哪迷之微笑,哈哈。真的应证了那句话,“小时候在烦恼,长大后,到底是去清华还是北大,最后发现想多了”,很有意思,当然我也因为当时吹的牛,后面考入国内排名前八的某所大学,也算是稍微挽回一点面子。
我想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类似的情形,我描述这些事情,一个想告诉大家我们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事情,才有了发现自己真正擅长事的机会;另一个也想通过分享这些事情,提醒自己,引用某位互联网大佬的话“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后,被社会大学教育后的我们,是否还记得儿时的冲劲,现在做事是否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劲,欢迎大家在评论分享自己儿时或者年轻时吹过的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