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游是自己找上门的。
彭校长和王主编夫妇近几年连年上山,我与万姐也在前几年来过一次,行前三家约定这次到峨眉山就是放空。转转山,喝喝茶,不购物,不请导游,不吃特色。选择冬天出来也有躲开旅游旺季的意思。喝茶是共同爱好,各家把贴己茶也带上了。
前二天我们只登了一次峨眉山金顶,其它时间都在宾馆走廊上喝茶了。今天去万年寺景区,不巧下起了细雨,我们也没有着急,早饭后又喝了一会儿茶才下来。乘车时发现上面坐了一位女士。见到我们她急忙下车解释,她是车主家的“导游”,通常是跟车服务,标准费用是一天50元。近期游客少,一直在家闲待着,就随车上来了。言外之意,我们愿不愿意,给不给钱,她都要跟着车走的。
彭校长是舅舅,我是哥,王主编年龄最小,但他是我们“团长”,他反问我们怎么办?彭校长估计有人心软了,说:“走就走吧,都不容易。50元就50元”。林妹妹就这样从天上掉下来了。
汽车一发动导游就讲,她姓张,峨眉山人,持证上岗,喊她小张就行了。在把峨眉山的概况介绍了一番后,问我们喝不喝茶,有没有喝过峨眉山的茶,得到肯定的回应后,又把峨眉山的茶细说了一遍。三位女同胞知道我们对茶感兴趣,怕行程节外生枝,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要先到山上看风光,然后才能看茶。算是定了个调。
进入景区,她没有带我们走观光线路,而是拐了个弯走了乡间小路。介绍说,这条小路是当年小平同志上山走过的路线,穿行在村庄、茶园之间,一般的导游不知道。因为她从小在山上长大,娘家就在万年寺旁边,才有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条小路让我们不禁联想到改革开放给国家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庆幸正是因为我们经历了几个特殊时期,受益于恢复高考、市场经济,才对“幸福在哪里”在心中有基本的认知。雨虽然很小,可是持续不断,路上又多是长了苔藓很滑的石板,我们举伞的举伞,没伞地披着塑料布,走得比较缓慢。张导走在队伍中间,期间不时地介绍沿途的情况,因为要小心脚下,听的有一句没一句。道路两边山峦起伏,云雾缭绕。坡地上的油菜苗、蔬菜、茶树,以及高高大大的松枫榕樟等树,被雨水洗得青翠水绿,空气里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味道,给人带来了一种爽快的心境。
在一栋旧平房她碰到了熟人。介绍说,这是她上小学的地方,那对夫妇就是教过她的老师。彭校长与爱人董老师最初就在乡村任教,见到遗弃的校园,住在矮屋的同行,对当下基层教育的现状连连摇头。之后,她讲这几年疫情反复复,峨眉山旅游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山里人靠山吃山,没有了游客,从事导游、租车、宾馆、饭店、商店的人几乎都“失业”了。家家日子过得都不咋样。听到这些我们纷纷点头。
于是,她提出请我们到她家喝茶,休息一下。我告诉她,今天走的这条路线我们非常满意,至于喝茶休息就不去她家了。理由是,一来天气不好,我们走走路就回去;二来我家在成都,王主编从事文化产业,在梅家坞茶园有一处写生基地,是不买茶的。她一再强调,顺道路过。还反问,您看现在景区的门票、进香和土特产没有遇见强买强卖的吧?一时令我语塞。
出万年寺山门左拐,在下坡的路上碰见了一个胖墩墩的狗黑。它站在路边,见到我们一行人不躲不闪,反而摇起了小尾巴。我想应该是到她家了。她见我看她,就用手朝前指了指,果然几步远的地方有几间靠山的房子,即:一个小茶店。她说的“家”到了,
守店的是她堂哥。堂哥剃了光头,戴一幅黑框眼镜,不怎么说话。将泡茶的玻璃瓶子端上来,给每一个人斟了一纸杯茶。三位女同胞在雨中走了这么长的路,尤其是万姐刚才摔了一跤,她们又彼此搀扶,一定是冷了累了,就捧着杯子喝起来,并问这是什么茶?
泡开的茶叶椭圆形,叶小而薄,茶汤微微发黄。我端起杯子尝了尝,入口略有苦涩,咂咂嘴没有其它的味,觉得似茶非茶,就说“这茶第一次喝”。
张导告诉说,这是山上的“普贤茶”,一种野生的独具药性的茶。
彭老师、王主编山上来的多,看着茶没有端杯子。堂哥一直用一块粗布擦桌子,见状又沏泡了一壶竹叶青。
张导告诉我们,这是竹叶青,自家茶园的的茶,堂哥亲手制作的,绝对正宗、绿色。现在峨眉山的茶到处有卖,不仅良莠不齐,且价格相差得离谱,真正能喝到正宗的价格合适的并不容易。继而讲,她家的茶回头客比较多,并把近期手机上成交记录进行了展示。推荐我们带一点回去品尝,或是作为礼物送人。堂哥接着说了一句话:“竹叶青产量少,许多人喝不明白,我们通常是不泡的”。
我以前喝过几次峨眉山茶,知道她的所讲与所喝的茶在品质上有较大的差距,考虑已经到了这里,下半程还要一起走,便说“买上一斤竹叶青茶”。心里想,彭校长、王主编再熟悉这里,也是从远方来,送给他们权当尽地主之谊。但是王主编拿话拦住了,掏出100元钱压在杯子下,说:“买不买回去商量,提着大包小包走路多累”。
再出发走的就是旅游线路了。时将中午,她对三位女同胞讲,“沿线的东面不能吃,许多饭馆做的是一锤子买卖,不仅花钱多,卫生还没有保证”。因为她们一路上聊孩子、穿衣、火锅,彼此之间已有好感。对于,“我同学在前面开了一家饭馆,蔬菜是山上的,豆花用卤水点,溪鱼更是远近闻名,院子里还有烧木柴取暖的炉子。看在我的面子就在那吃午饭吧?”女同胞们感觉中意,又一致讲,“就去那家烤火”。
敲定了午饭再往前走,沿途就热闹了。拿着食谱站在路边揽客的店家,三三两两提者土特产的小贩越来越多,几乎是完美回答了她的设问。当然,她一路都在说话,估计早把前面的问题忘记了。
午餐的饭菜,几乎是她推荐什么就点什么。当我提出不能照单全收,女同胞反而不乐意了,“下雨天她跟着跑路多不容易。咱们路上没有购物,还她一个人情怎么不行?”反而弄得我里外不对了。三个男人私下嘀咕:“这个女子不简单”。想想,从她执着跟车,安排喝茶,定点吃饭,无一不是话语得体,分寸恰当,浑然一体。同样是推销,却看不到推销的任何痕迹。不能不佩服她的精明与细致。至于租车的司机,茶店的堂哥,饭馆的同学见不到跟她互动,之间的关系就不言而喻了。别说,这家在湖边开的饭馆还真是不错。外部环境依山傍水,饭菜老板亲自掌厨,价格也算公道。尤其是院子里烤火的大铁筒,免费供应的毛峰茶使人印象深刻。
乘车返回时她介绍,峨眉山空气清新,物产丰富,当下房价正值低谷,不限购,是养生养老,“说来就来”的难得时机,建议我们去看看楼盘?买房、安家终究不是小事,一时没有人接话。她一再追问下,一路话不多的王主编问道:“你还干什么呀?”她听了哈哈地笑,说:“还代销保险”。
下车后她追着“团长”加微信,王主编说:“导游费跟租车费一起转了“,“哈哈,不是那个”,“您说的竹叶青茶要多少?”。“别,別,真的喝不惯”。见她没有走的意思,“如果非得买,把你同学家的毛峰茶送一斤。一定是山上的,不能再糊弄了”。
她又笑了,“不存在,不存在”。乘车而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