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到一个老同事发来的一条微信: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局长丁伟,推荐的一篇题目为【中国教育沉思】的文章,大概内容是:一位中国家长在家中接待了一位来自美国的小女孩,在共同生活的几天时间里,无论是待人接物、文明礼仪、动手能力、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远远超过中国孩子。这位家长还从女孩口中了解到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是感到中国教育方式存在的严重问题,甚至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如果这样继续下去,“再过几年中国的孩子只配给美国的孩子打工”。
也经常有媒体报道,在一些国际儿童竞赛中,中国儿童的计算能力好于西方国家儿童,而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远远不如西方国家儿童。这是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同造成的。西方国家的教育注重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创新。而我国的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用僵化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不重视孩子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要改变中国的教育现状,学校教育不是我们这些小人物能改变的,我们能做的只有在家庭教育中尽可能的去改变。那么,怎样才能提升孩子的创造力呢?引导孩子改变习惯性思维,培养创新思维,就是提升孩子创造力的一个方面。
改变习惯性思维,就是要换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试着引导孩子换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比如你天天都在用的手机,把手机号码倒过来看,孩子会什么不同的发现,会不会产生出什么新的想法;带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让孩子闭着眼睛在盲道上走一走,然后试着说出有什么感受;还可以再大胆一点,让孩子打倒立头朝下试一试,应该会看到一个与平时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类似的问题比比皆是,都可以引导孩子去尝试。
其实,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种意识,我记得小孙子才几个月大,刚刚学着翻身的时候,总是试图翻过身来趴在床上,经过不懈努力终于翻了过来,小脑袋使劲抬起来,两只小眼睛滴溜溜的看着眼前的一切,小脸上满是惊奇的表情。因为这时候他所看到是另一种景象,和以前躺在床上看到的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
所以家长要注意发现和提升孩子的这种能力,启发引导孩子遇到问题时,善于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从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入手,去找出解决办法。
改变习惯性思维,就是要转变方式看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两个人都去京城赶考,在路上遇到了抬着棺材送葬的,其中一个人想:真倒霉,碰见了丧事这是不好的兆头,这次可能考不上了。而另一个人看到大红的棺材,马上高兴起来,他想到真是好兆头,我这是要升官发财了。对于同样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方式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我们要教给孩子改变习惯性思维,遇到问题会转变方式去思考。比如和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让孩子扮演爸爸或者妈妈等不同的角色,孩子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就会有了不同以往的想法。和孩子多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游戏,这些游戏都能扩展孩子的思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
改变习惯性思维,就是要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就是平时人们的习惯想法或者习惯做法,思维定势限制了人的思考,我们要引导孩子去改变这种习惯性思维。比如我们平时看书时,通常都是从第一页开始,一页一页的往后看。可以让孩子试着从后向前看会有什么不同;再试试从中间打开,开始往两头看又有什么不同;再试试随意翻开某一页开始看,又会有哪些不同。
要保护和鼓励孩子敢于打破思维定势的尝试,孩子从小就有这种尝试精神。我每次带小孙子出去玩时,他总是喜欢找那些有台阶的地方去走,哪里和马路不一样偏偏就要走哪里。遇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训斥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大胆去尝试,不要用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去禁锢孩子的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定势思维的限制,大人循规蹈矩的生活了几十年,千万不要再去禁锢孩子们的思维。鼓励孩子突破这种思维定势,才有可能产生创新思维。
改变习惯性思维,就是要敢于做白日梦。
鼓励孩子敢于大胆想象,比如在纸上或者地上画出一个圆,让孩子在这个圆的基础上作画,天马行空想画什么就画什么,也许他把太阳画成三角形,给小狗画上了翅膀。这些你都不要去干涉,而是让他试着说出为什么这样画。
有这样一位妈妈,有一天发现孩子在家里雪白的墙上乱画,她没有去训斥孩子,而是在墙上给孩子划出一块地方,让他去任意涂鸦。结果这块地方成了孩子的乐园,在这里让孩子插上了幻想的翅膀,也许一个发明家就从这里诞生了。
让孩子多读一些著名的童话、寓言故事、科幻小说,这些作品里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幻想以及夸张,不但能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还可以启发孩子去想象、去思考。我们知道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科学家最初的想象,比如美国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就是来源于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海底两万里】中的鹦鹉螺号潜艇。
让孩子们去大胆想象,让孩子们去做白日梦,让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到天空去翱翔,也许他们就是下一个爱迪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