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人生突破的指路牌

《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人生突破的指路牌

作者: 另类体验 | 来源:发表于2019-12-04 23:21 被阅读0次
    寻找了不起的我

            高压力、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下,有些人拼死拼活、最终落得明星高以翔一样的厄运,另外一些人陷于拖延症、心理舒适区的漩涡,困惑于职业发展的方向……迷茫于现实的一切原由皆因你缺乏对底层思维的把握一一自我发展心理,读一读豆瓣评分达9.0的《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可能你将受到醍醐灌顶式的启发。作者以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和丰富的心理咨询实践案例,用感性的手法提供了一份精美的走出迷茫、实现人生突破的精神大餐。

          最初吸引我的是该书对应的得到APP课程介绍一个重要概念——心理舒适区,这个概念不是指舒适环境或者熟悉环境,而是指熟悉的应对环境方式。如果不能走出心理舒适区,人生可能要一步步滑入死胡同。比如:著名影片《肖申克的救赎》里的老布,在监狱里被关押了50年,几乎是人的一生,当他获知自己即将刑满释放时,不但没有满心欢喜,反而差点精神崩溃,因为他已经熟悉了这座监狱,离不开了。 为了让自己继续在监狱里呆着,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再一次出狱的时候,他甚至选择了自杀。老布的问题就出在监狱环境虽然恶劣、但他因为已经熟悉应对而难以适应其他环境。

    可怕的心理舒适区

            还有一个更吸引人的困境应对心法——以斯多葛学派应对拖延症,向作者求助的一名来访者说,“想好好利用自己的业务时间,就给自己制订了很多目标:身体很重要,就计划了每周健身跑三次以上,还办了健身卡;公司经常外派出国,计划好好学英语,报了培训班;同时,还想读很多经管和商业领域的书,来扩展视野。可每天一回到家,却是刷手机、浏览网站、打游戏,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为帮助来访者打开生活死结,作者以用古希腊斯多葛哲学学派予以指导:将事情分成可控制和不可控制两大类,专注精进于可控事情,顺其自然于不可控事情。对方实践果然受益匪浅。

            其实,上述情景何偿不是我们很多人陷入的泥潭?所谓“道理都懂,就是过不好这一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

            作为得到的忠实听友,也是心理学爱好者,听过罗胖“如何通过自我发展去面对困境”、“怎么学会解决问题思维”、“怎样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等课程后,决定买一本配套书《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来研究。作者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知名心理咨询师,家庭治疗师,拥有十几年心理咨询经验。

            我们都知道任何习惯要转变都会很困难,难就难在我们缺乏转变的经验。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习惯转变背后的心理学规律,指导我们如何一步步迈出转变之路,直到形成新的习惯。作者结合多个心理学流派的理论,从行为、思维、关系、瓶颈期和人生地图五个层面出发,给我们一套实现人生突破的系统方法,很多案例取自于像你我经历过的日常生活,以及作者自己的成长体验,富有实践价值。今天我来分享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五个心理学原理。

    心理免疫的X光片:找到内心重大假设,以看清心中恐惧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心理也有一套免疫系统,会排斥身体采取新的行为方式,以此维持心理结构的平衡与稳定

            心理免疫系统本质是一套焦虑控制系统,当我们采取新的行为方式,焦虑感就产生了。为找出这种焦虑感,美国心理学家发明一套心理免疫的X光片,拍片可分为四步走(以“艾米在会议上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她想改变”为案例):第一步说出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更自信地表达自己),第二步找出目标相反的行为(经常附的别人,说话很小声……),第三步找到行为潜在的好处(避免和别人发生冲突),第四步找到内心重大假设(如果我发表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

    看清内心恐惧的意义重大

          如果不是一步步推演,“不同意见就会引发冲突,不发言目的是避免人际冲突”的潜意识不会这么直白地进入意识区。显然,想要改变意识就容易得多,先从不易引发冲突的发言开始,一步步锻炼自己的胆量,克服内心恐惧只是时间问题。

    阻碍人成长的三种思维:如何防止僵化思维、应该思维、绝对思维

          如果把人比作机器的话,人的行为就是机器输出结果,而决定人的行为有一套非常重要的底层系统—心智模式,即头脑中惯有的对思想和行为作出假设和选择的思维方式。心智模式可分成两类:积极成长型和消极防御型,前者会引发探索和变化,后者则引发防御和静止。限制人成长的正是该死的防御型心智模式,它有三种典型表现:僵固型思维、应该思维、绝对化思维。

            僵固型思维——脆弱的高自尊,僵固型思维的人,在面对挑战时很容易放弃,因为他会担心困难的任务会证明他不行。应该思维——对完美世界的期待,其本质就是不去认识真实的世界,而是试图让外在世界臣服于我们头脑中已有的想象世界,世界不符合我们头脑中规则时,表现出怨恨、愤怒、焦虑或者沮丧。绝对化思维——习得性无助,有三种错误且非常可怕的思考方式:永久化、普遍化和人格化,绝对化思维的人会把生活封闭在真空里,让自己不敢接触现实,从而失去了从现实,从生活中疗愈的机会。

          为了走出上述防御型心智模式,减少由此产生的挫折感、焦虑感、无助感,有必要让思维保持弹性和进化状态,那如何让这些有价值的思维成为动力思维呢?作者介绍了斯多葛哲学学派,即将事物分成两类:可以改变或控制的事情,不可改变或控制的事情,对于前者努力实践、专注精进,对于后者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以上述拖延症案例为例,“健身、学英语、商业成长”的目标下,先想清楚目标下行动是否有条件实施,得以实施后的快乐想象,考虑到加班、计划好精力不够、专业能力限制的替代措施,然后制定计划并全力以赴,通过寻找共同伙伴、奖励自己、定期反馈等形式建立起新习惯,不知不觉中替代了“刷手机、浏览网站、打游戏”等陋习,成长型思维也相应产生。

    课题分离: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课题分离是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理论,大致是“要想解决人际关系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是我的课题”,判断是谁的课题有个简单准则,即“看行动的直接后果是由谁来承担”。自我发展成熟的标志,就是能否区分别人与自己的事情,自我边界就是通过这种区分确立起来的。

    课题分离的失败

            人总是生活在关系之中,人际关系却是人一生的课题,亲人反目、朋友变陌人、恋人分手……正是课题分离出了问题。当代中国社会最纠结的关系可能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这才有了母亲陪孩子作业引发脑溢血、母亲将孩子打成重伤,母子反目导致孩子跳桥身亡……诚然,家人之间的情感联系更加紧密,我们对家人的感受更加敏感,但保持边界感、课题分离对于家庭的意义尤其重要。

            我非常喜欢龙应台《目送》的那句经典表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创伤后的成长:如何重建意义感

          作者说,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把原有壳脱掉,脱壳的过程中痛苦的,但必不可少,否则旧壳限制了成长。人生中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是从失去中得到的,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但是,人的适应超出自己的想象,越是复杂和艰难的环境,越逼着我们发展出特别的能力和智慧来适应它。

            生活中的挫折,如何看待挫折比挫折本身更重要。《自控力》介绍了一项研究,有3万美国成年人参与一个压力调查,回答他们所承受的压力,以及他们是否觉得压力有害健康。8年后,研究组追溯参与调查的人健康状况,发现当时承受高压力的死亡风险提高了43%,再深入分析,死亡风险提高的只是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承受高压力却并不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的受访者死亡率并没有提高。

          经历过磨难甚至是死亡威胁后,生命之光将开出绚烂花朵。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维多.弗兰克尔用《活出生命的意义》刻划了他不同凡响的人生。这本被译成24种语言的作品,记录了作者被关押在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长达三年的经历和体验,正是创伤后的成长让重建意义感(https://www.jianshu.com/p/a33daa9cf1ad?utm_campaign=haruki&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reader_share&utm_source=weixin&from=singlemessage),并创设了“意义疗法”心理治疗术。

    成年早期:如何建立亲密关系和职业认同

            哈佛大学教授埃里克森认为,人要经历8个阶段的心理社会演变,这些阶段包括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期阶段和3个成年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需要面对的矛盾和待完成的人生课题,并且下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阶段之上,这八个阶段紧密相连。这是自我发展心理学最著名的理论——“埃里克森八阶段理论”。

            成年早期建立亲密关系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意味着生活开始从自我向他人延伸。亲密关系允许我们暴露自己的脆弱,并把自己的脆弱托付给对方,建立亲密感必须克服三个恐惧,即:害怕不被接受、害怕承诺、害怕“被改变”,对策唯有接纳、理解、承诺。成年早期还有一项使命——职业认同,它与亲密感很类似,工资、福利这些外在东西相当于爱人的颜值,而对工作的“是否做到干一行而爱一行”,犹如关系中能否建立亲密感。成年早期这两项人生使命的意义,在于让人学会把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否则将产生孤独感,此后人生将永远打上孤独的烙印。

    飞翔之路

          作者认为,人生课题的本质,其实是对矛盾的适应

            人总是处于矛盾之中——自我与他人、亲密与孤独、理想与现实、生和死,每个特定的阶段都要面对特定的矛盾,如果适应了这个阶段的矛盾,就会收获这个阶段的品质,就好像地壳最终挤压出一座座高山,我们的格局会跃升到新的层次。行为、思维、关系也会相应成长。

          当然,年轻心理咨询师的精彩故事里,也透出一点点稚嫩,比如:对“都是你的错”用因果思维来解释,哪有以巨婴心理或全能自恋来解释更为妥贴;对“念头的成长需要尝试”以价值观和尝试来解释,哪有《习惯的力量》以思想、行动和小回报的组合来形容更为合理。诸如此类的小bug还有不少,但暇不掩玉, 一个个曲折典型却充满现实感的案例,一段段精彩的心理表述,构勒出从行动、思维、关系、创伤和人生发展的精巧结构,给我们以有价值的启迪。

            我想,一个有志于成长、有志于突破人生的读者,读完此书应该会思考自己的发展:如何突破心理舒适区?如何调整自己的思维?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实现生命的转折?未来不远,就在眼前,祝愿大家都可以用自我发展的理念,做一个了不起的我,祝你成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人生突破的指路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ihr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