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基本依据,也是教学目标达成与否的判断标准。如果承认课程之于教师教学的重要性,那么教师能否肩负起相应的课程责任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和影响着其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非曲直谁评说
真正的课程改革必定是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归根结底涉及利害关系的重新调整。因此,来自旧观念的挑战,来自旧体制的挑战,来自利益集团的挑战,来自新课程改革实践本身的成长、成熟过程的暂时失衡所带来的挑战,使得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充斥着激烈的矛盾和冲突,乃是必然的。是非曲直谁评说?这就不能不牵涉到课程人的社会责任的问题了。
二、社会责任岂能忘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凝集了本土改革实践的经验,而且体现了国际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课程改革是在承传我国基础教育传统优势的前提下,借助学校课程的重建、课堂教学的重建、学校文化的重建,推进课程发展的一个漫长的渐进的历史过程。 “真心实意地做课程改革的促进派。”――这就是课程人的社会责任。
1. 不要干扰改革方向。教育问题、学校课程问题是一个整体性的问题,需要整体的、全局的、专业的思考,也需要善意的批评和理性的响应。要学会主张,学会倾听,学会分享,在共同的目标追求下,寻求多元声音的交响。
2. 不要违背学术良知。课程改革的过程同时也是繁荣课程学术的过程,独尊一家的时代已经远去。我国教育正处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时期,教育优化和教育问题共生,教育进步与教育代价共存。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已经让我们付出了太高的教育代价,每一个有学术良知的课程人,难道不应当共同承担起尽力减少乃至避免这种教育代价的社会责任么!
3. 不要污染舆论环境。创造一个立足国际视野、扎根本土实践的课程改革的舆论环境,是所有课程人特别是新闻记者义不容辞的义务。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的一个基本原理就是,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跟生机勃勃的社会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科教学不应当是与儿童的现实经验、学习积极性和问题毫无关系的枯燥无味的知识的堆积。应当认识到,提倡“回归生活”和“社会实践”意味着教育的生活意义的升华,和生活的教育意义的升华,并不是否定学科和学科教学。
三、风物长宜放眼量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一位日本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迄今为止的教育思想可以归纳为三大教育思维方式――“过去主义哲学”、“现在主义哲学”、“未来主义哲学”。“过去主义哲学”一味沉迷于过去而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主义哲学”纠缠于眼前的困惑而只能左顾右盼,而“未来主义哲学”却要立足未来文化,审视过去与现在而又超越过去与现在。未来主义教育思维正是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学校课程所需要的。教育万象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认识、不可驾驭。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大国”的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和教师教育改革工程,就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号。人类的文化探究又是生生不息的,如何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成为教师教育课程创新面临的第三个课题。这就是说,我们追寻的教师教育课程决不是单纯的教师和学生展开对话诠释的文本,它也是学生基于自身的经验,主动建构新的知识的基石,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审视各种教育现象,积极参与教育论题的公共论辩的指引。积极参与学科重建,致力于贯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三大理念――“儿童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是我们课程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从基础教育课程到教师教育课程都面临严峻的改革课题。唯有改革,才是教育发展之道。“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国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实践,宣告了凯洛夫教育学统治地位的终结,这是谁也挽救不了的;概念重建的社会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了以中青年学者为主力的课程人身上,这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我们相信,课程改革的大潮终将冲破应试教育的一切羁绊,开创新世纪我国课程创新的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