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伊始,古代中国确立了科举考试制度。鼓励士人通过读书考试博取功名,取得改换门庭、晋身上层社会的机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旦有人通过科举当官,对自己、对家庭乃至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的提升,都起了决定性作用。
科举制度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世人都把通过学校教育参加科考取得功名当作正途。特别是到了宋朝,学校有官学、私学之分。官学有朝廷办的太学等教育机构外,地方宋地方行政分路、州(府、军、监)及县三级,设有州学、县学,州以下设置教授儒经的学校。元朝地方行政分路、府、州、县四级,各级均设置教授四书五经的儒学,内附设小学。
宋朝的私学非常盛行,最典型的是兴办书院,办学质量超过官办的州县学。到南宋理宗时书院已有三百多所。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书院这四个书院最负盛名。宋代在农村兴办的私学叫私塾,由学生家长出资联合聘请教师任教。
宋代的科举试无门第、贫富限制,只要有文化就可以报名参加考试。因此,贫寒子弟应试很多。为了进行一步扩大生源,让宋代朝廷还特别规定边远地区的贫苦子弟也能赴京应试,发给驿券,沿途住宿伙食,由国家供给。
宋朝为惠及屡试不中的年老士人还创设了特奏名的专门制度。在特奏名中,皇帝特赐符合条件的年老士人殿试资格,以简单的考题和走形式的改卷为流程,奖励一定的功名和官职,让他们获得相应的财富和地位,从而养老无忧,此生无憾。因此,从繁华都市到穷乡僻野,为终身浸淫读书追求功名的人处处可见。宋人《夜行》诗中“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就是最好的写照。
到了明朝,科考制度更为完善规范。朝廷上原则上规定了非科考不得为官,非经学校教育不得参加科考。清朝基本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在朝野上下的共同推动下,从城市到乡村,读书蔚然成风。
元末高明的《琵琶记》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道尽了天下文人的追求和心声。
历史上著名的劝学诗还有唐朝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朱熹的《劝学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宋代著名的《神童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代刘过的《书院》“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
最著名的是宋代皇帝宋真宗的《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衷心告诫天下读书人只有通过科举出仕,才能够施展自己的抱负,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其实在当下,何尝不是需要通过读书才能够学到知识,才能让自己有自主选择喜欢的行业的机会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