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到了,牛郎织女要相会。天底下,哪里的人最能领略七夕的魅力呢?
唯有我们长安人。
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使我想起了十多年前,初识斗门镇石婆庙的情景。
那是一个艳阳高照的秋天,因长纺线的线损居高不下,我组织用电检查人员在长纺线进行营业普查,查到斗门镇的棉绒厂。
在该厂的后面有一个小小的庙,供奉着一个石头雕刻的老婆婆,香火挺红火,我感到奇怪,就小声说:这么偏远的地方,庙里香火这么旺。
同行的斗门供电站的张敏学说:这是石婆庙,名气大的很!每年七月初七,十里八街的人都来烧香。
啊,这就是石婆庙,小时听母亲讲过,她只讲过有这么一个石婆庙,但没说在什么地方(估计妈妈都不知道斗门镇)。
我就虔诚的拜了拜,心里默默地祈祷:愿我的婚姻永远幸福美满。
后来,我又请教马王供电所的袁荣善师傅,让他给我讲石婆庙的故事。
袁师慢慢道来:七夕这一天,天底下有许许多多的中国人都会望着天空,寻找牛郎织女的星星。但是,唯有在我们长安,才能在白天看到牛郎织女。
在斗门镇,就有“石婆庙”、“石爷庙”,庙里,就供奉着牛郎和织女。这一天,远道而来许多人,给上香、许愿,希望自己的爱情美好、家庭幸福。
在长安这片土地上,七夕是美好的,古代也是这样的。
一千一百多年前,唐代有一个诗人,他是杜牧,土生土长的长安人,想必他小时候也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
他的一首诗里这么写道:
天街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在所有写牛郎织女的古诗中,没有那一句可以与这句相比。
这样不加修饰的诗句,既形象,又生动,似乎让人看到了大唐的夜空。
在杜牧一千一百年前写这首诗之前的一千一百多年,牛郎织女的石雕就在我们长安大地上了。
那是汉代,汉武帝好大喜功,要攻打云南,为了训练水兵,在斗门镇附近开挖了昆明池。这个昆明池,比现在的西湖还大四倍。
汉代的长安城是首都,是天下的中心,那就把昆明池比作天上的银河,这样,顺理成章地在昆明池两岸放上了两个石雕,那就是牛郎、织女,就是现在的“石婆”、“石爷”。
当然,既然是银河,河里肯定有大鱼,那就放了巨大的石雕,就是石鲸。现在,这个石鲸每天周围人熙熙攘攘的,作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放置在大门外的水池里。但是,很少有人注意,也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石雕原本应该在我们长安。
不仅石鲸,许多年前,有关方面要把石婆移走,放到碑林博物馆。
当天,周围十里八乡的人,蜂拥而至,很不高兴。他们弄的没办法,把石婆移到了南面的草堂寺。此后,斗门的乡党们心里很不是滋味。
直到1984年,长安县斗门的乡党们又花了不少钱,赎了回来。
现在,斗门镇建了石婆庙、石爷庙,供奉着牛郎织女。虽然有人研究,石婆庙里是牛郎,石爷庙里是织女。但是,无论如何,牛郎织女都在我们长安大地上。
2010年,当时全国有好几个地方争牛郎织女的传说,到底把那个地方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呢?其他几个地方,都是空有传说。最后,只有我们长安的“牛郎织女传说”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要感谢我们斗门的乡党们,不然,“牛郎”和“织女”真的很难相见了。
当初,汉武帝一代雄主,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把老百姓害匝(zā)了,多少人出去争战,再也回不来,见不到自己的父母和妻儿,难怪汉武帝后来都要进行自我批评。
我们长安人,把汉武帝犯下的一个错,变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为宝贵的遗产之一,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
如果你来长安,我带你去看石婆庙,祝愿你的婚姻美满,家庭幸福!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3003/e2f4748afe3668fc.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4503003/83680e10a4408e5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