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关于大学里结交人脉的事情。
如何去积累人脉,又如何利用现有人脉去拓展其他人脉。
大学里庞大的人脉资源又如何使用之类的。
有庞大的人脉当然是件好事。
可是如果到最后,我们只剩下人脉,而没有可以交心的朋友。
那其实是一件很让人难过的事了。
所以,待人真诚就好了,不用刻意去进行人脉的积累。
当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时候,你会自然而然地认识很多人的。
因为大家都想认识你啊。
文 / 少言寡语的念式易度
说到这个问题,我又要不好意思了。
上大学之后,我竟然发现我在人脉积累方面,还蛮有天赋的。
虽然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
但是在这所大学里,见了面会打招呼,能准确叫出名字的。
四五百人还是有的。
明明考试背书的时候,死也背不进去。
可每每要记人名,却是过目不忘。
脸盲症这种东西,对我好像只是一个似懂非懂的概念。
哪怕是极其相像的双胞胎,仅凭举手投足之间的习惯差异,我也能准确分辨。
虽然在一所两三万人的大学里,认识几百个人,也不是什么特别厉害的事。
但是经常会有人问我,你怎么认识那么多人?
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根本不应该认识啊。
可走路上遇到,很自然地就打了招呼。
但是仔细算起来,并不是完全没有关系啊。
毕竟“关系”这个词,在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里,始终是个深不可测的存在。
老乡,同学,学长学姐、学弟学妹。
老师,校友,社团活动的赞助商,合作方。
乃至校园里的超市老板,食堂监班,宿管大爷,保安大叔,保洁阿姨。
在这个半封闭半开放的校园里,能认识的人,无非也就这么几类。
我要承认,认识这么多人,的确在很多方面,对我有所裨益。
但同样,在很多方面,别人也会寻求我的帮助,需要我去花费时间和精力。
像我这种既缺心眼,脸皮又薄的孩子,其实很少愿意去麻烦别人的。
所以大多数时候,我并没有考虑过,除了认识这个有趣的人之外,还要怎样。
这样看起来,大学人脉的积累与维系,核心所在,并不是开始时的结识与攀谈。
而是在对方与你相熟之后,对方意识到,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这一切开始的根源,是记住对方的名字,并让对方了解你的能力。
所以,在大学里,如果想要积累人脉的话。
既然见过两次面,那麻烦记住对方的名字咯。
一、大学里如何积累人脉
讲真,明明只是大学里,与人相识相知的过程。
被“人脉”这么一形容,就有了异样的感觉。
好想换一个词啊,但又想不出还有什么词能够替代。
算了,反正找工作已经变成卖自己了,价值交换也是平常之事。
不妨先分一下类吧。
这是我的强迫症,求原谅哈。
我想分成院级人脉,和非院级人脉(比如校级人脉)。
可以理解成,同一学院的人,还有学院之外的人。
以我自己为例,我来扒一扒我这四五百人是怎么来的。
我们学院有五个专业,每个专业算三十个人吧。
首先,我们学院同年级的人,我是全认识的。
怎么做到的?从军训开始作为全体男生的临时召集人,男生部分差不多认全了。
女生部分,开学之后各种活动各种会议,还有在一起上课,慢慢地,也就都认识了。
毕竟那时候还是大一,上面还有三届的学长学姐。
开学之后的组织招新,社团招新。学长学姐也认识了不少,大几的都有。
最神奇的是,大一下学期我负责了一个志愿活动。
主要内容是,我们学院当时大二的每个班编成小分队,去幼儿园教小盆友搭积木。
连续两个月都是我来带队,结果两个月之后,全学院的大二也都认识了。
这些都还只是在学院里认识的人。
学校方面,由于我上的是省内的大学,所以老乡很多。
即便是同高中的校友,每年来我所在的大学的,都有三四十个。
来大学报到之前,就有一些已经见过面了。
上了大学之后,认识的就更多了。
大一的时候,三个院级组织,一个校级组织。
剩余院外人脉的积累,大多是因为所在校级组织的会议和活动。
因为部门是秘书处,所以每次会议的签到和记录,都是我来负责的。
拿着名单上的名字对号入座,慢慢的,人也就都混熟了。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超市老板,食堂监班,宿管大爷,保安大叔,保洁阿姨吗?
这些人脉的积累,其实是更为神奇的经历。
你要是和我一样,每年过年,都不超过大年初五就回学校。
他们留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值班,我留在空无一人的校园里学习。
那他们也会都认识你的。
以及,见面问好,是一个很好的习惯。
不要因为他们为我们的付出是他们的职责,就熟视无睹。
不要希图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人脉。
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是需要时间的。
大学里,只要积极一些,会有很多很多的机会,会让我们去认识和了解别人。
学会用适当的方式去展现自己,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让别人知道,你是一个靠谱的人。
用不了太久,别人就会来找你要联系方式的。
二、如何利用现有人脉去拓展其他人脉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人际关系的拓展嘛。
换句话说,如何认识朋友的朋友。
聚餐啊,活动啊,都是很好的方式。
一局狼人杀,就能变成聊得来的人。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大学里的人脉,并不是越多越好。
正如开头所提及的那样。
人脉的维系,是需要占用大量时间的。
为了去积累人脉,而忽略了自我独处和朋友。
是一件非常得不偿失的事。
我更宁愿大家能够先试着巩固好现有人脉。
学着在身边的人身上汲取养分,是大学里较为迅速的成长方式。
等到有需要,比如跨学院合作举办活动,联系校外公司拉赞助之类的事情。
自然需要我们去拓展人脉。
和现有人脉中,觉得有可能对我们有所帮助的人。
详细说明自己的需求,需要怎样的资源,比如联系方式,活动人手。
这样的话,至少我们会有一个方向,可以节约很多时间和精力。
也就不会盲目地为了拓展人脉而奔忙。
而在与现有人脉的交互中,我们也能形成人脉圈的良性循环。
互帮互助,互取所需。
据说,大学里最好的状态。
是既能有大量的时间自我成长。
又有一个拥有丰富人脉资源的知心朋友。
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永远有人可以抱大腿。
想要独处的时候,又不会被别人占用时间。
我也想变成这样聪明的孩子,结果最后变成了被抱大腿的知心朋友……
三、结语:人脉是交际的,不是利用的
讲真,我真的不知道我的人脉是如何积累到此等规模的。
从大二开始,一周七天都满课,我都已经不记得上次和别人出去聚餐,是什么时候的事了。
甚至可以说,从大二开始,我的人脉就进入了下降通道。
认识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毕业离开,新来的学弟学妹又没有时间去认识和接触。
但是,当我有所求时,我仍然能在第一时间,找到对我有所帮助的人。
即便不是直接相关,那就拜托对方帮我联系一个这方面比较懂行的人吧。
言辞恳切,态度真诚,永远是第一位的。
人脉的维系,是基于相互了解,而不是相互利用。
而在大学里构建自己人脉圈的第一步。
就是在认识他人的时候,记住对方的名字。
如果还能记住学院,专业,年级,家乡之类的,就更好了。
记不住的话,就在QQ或者微信上加个备注呗。
真心实意地去学习对方身上的优点。
当对方有求于自己的时候,尽己所能真心相助。
希望对方帮助自己的时候,也不用扭扭捏捏的,都是熟人也不用太客气。
慢慢地,你就会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人脉。
人脉的数量,永远不是问题重点。
狐朋狗友,酒肉之交,并不能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
但通过人脉的积淀,去结识大学里真正的朋友,是很好的方式与途径。
而这一切的开始,是请记住对方的名字。
然后在遇到的时候,微笑致意,打声招呼。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