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的《浮士德 舞台序幕》

作者: 心理学工作者 | 来源:发表于2015-05-08 14:11 被阅读12618次

《浮士德》诞生于文艺复兴末期,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在“黑暗的时代”中拉开帷幕。歌德自二十五岁开始着手写这部作品,于他八十二岁时完成,几个月后歌德便与世长辞。我的导师曾说过,“对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小小的脑袋里面究竟蕴藏了多少的思潮与变革,几个世纪以来的评论家们研究论证后写下的文稿可以堆满一整间屋子。而对于歌德花了近六十年匠心独运的巨著《浮士德》,各行各业、种类纷繁的书评则可以堆满整个小区。”于整篇诗剧中,歌德贯穿了几个世纪的神学、医学、哲学、美学、文学、音乐以及政治经济学。如此篇幅宏大的信息量揉和与从青年持续到暮年的专注坚毅,让我发自内心地为这个充满无限创造力和斗志的老头子鼓掌喝彩,同时也令我决心逐字逐句地推敲这篇剧评。

如果说《浮士德》后面的剧情推进是随着歌德年岁渐长而书写的话,那么《浮士德 舞台序幕》是否可以看作25岁提笔时的歌德眼中所看到的一番社会光景呢?我试图透过他的眼睛,去感受25岁的青年所塑造的这三个角色究竟都在象征着什么。

安托南·阿尔托曾预言道:“一出真正可信赖的戏,必将是扰乱感官安宁,释放被压抑的下意识的戏。它将促进潜在的反叛,促使人们看见真实的自我,撕下面具,揭露懦弱、伪善、卑鄙,打破那些危及敏锐感受且令人窒息的惰性。激励人们以一种英勇、高傲的态度对待命运。”从舞台序幕开始我仿佛身临其境,我的呐喊和欲望从潜意识里被狂野地勾引出来。一个团长、一个丑角和一个诗人,三人围成一圈叽里呱啦。而我就站在他们身边,手里拿着路人甲的戏袍准备出场,却又着了魔似的被他们的唇枪舌战深深吸引。肆意流露的意志与赤裸裸的欲望在我的眼前高潮迭起:团长连哄带骗、唯利是图的嘴脸,满眼满脑都是对物质的渴望,无数争先恐后的观众踩烂购票的门槛,香喷喷的面包、金灿灿的钱币都在他手上;诗人老泪纵横地感叹人们对艺术鉴赏的漠然,无力地辩驳、悲痛地缅怀,渴望抓住最后一根为艺术正名的救命稻草;丑角身后弥漫着化不开的世态炎凉,对诗人所谓的高尚情怀冷嘲热讽、嗤之以鼻更像是一出现代悲剧把我潜意识中的凄楚暴露无遗。

我并不打算把矛头指向团长物欲的作为如何让人倒胃口,因为我并不否认团长下面所说的这席话确为真理,并且拥有世俗之中生意人的大智慧。“你只能以多量争取多数观众,他们自己总会有所发现。提供得多,总有些可以取宠,人人都会满意地离开戏院。搞一部作品,就把它分成数段!做这种杂烩,一定很方便;脑筋动起来容易,捧出来也很容易。提供个完完整整的,有什么意思?观众总要把它扯成碎片。”

在当下中国文娱界,一部有深度、信息量过大的作品往往都会遭遇一个尴尬的境地,就是叫座不叫好或是不叫好也不叫座。曾有朋友跟我坦言,完全看不明白盗梦空间想表达什么,之后少年派也遭遇了类似的窘境。因此思想开始被阉割,忽视高品质有深度地创造、强调高产出和以迎合搞笑为目的吸眼球的创作之风潮在国内兴起。为了体恤观众的需求而制造出来的无数浅薄滑稽的作品,让满怀热情的自己常常倒足了胃口,比如最近上映的一部以犯罪心理学为主线的片子,我和小伙伴看了一半就开始怀疑编剧是否太过于低估观影者的智商,中途便失望离去。或许在选秀节目泛滥、娱乐至死的今天,我来说这些不禁让人感觉有些愤青了。但我感到震撼的并不是如今的现实如何,而是文艺复兴末期的歌德竟然描绘出了当今的现实影像。“你不知道这种手艺多么糟糕!对于真正的艺术家多不合适!漂亮人物的粗制滥造,我看,已成为你的准则。”面对诗人的责骂,我深知团长并不是不懂诗人,很难说团长在很久以前兴许还是一个诗人,只是入世太久,他已忘了回去的路。

如今时代里的诗人很多,但是能够真正开怀吟唱的并没有几个。“我一无所有,却满足非常,因为我追求真理,爱好幻想。还我那种不羁的冲劲,浓厚而充满痛苦的造化,憎恨的威力和爱的权柄,还我消逝的青春年华。”当《浮士德》里的诗人缅怀自己的青葱岁月时,我不由得想起被《老男孩》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人们,然后第二天他们抹抹眼泪鼻涕,用冰块或者粉底掩盖着红肿的双眼,该干嘛还是干嘛去了。“那种不羁的冲劲,浓厚而充满痛苦的造化,憎恨的威力和爱的权柄,”随着他们消逝的年华,渐渐消散得荡然无存。犹记得国内还饶有兴趣地写过一篇调查报道,主题是“80后的精神早衰”,超过七成的80后承认自己精神早衰,活得没有了青春情怀与生命激情。而原因大多都集中在经济压力所迫、父母期待所迫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这是一种令人尴尬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导致的社会形态,大部分中国人才刚刚从童年吃不饱饭的窘境当中走出来,“买固定房产寻求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和“嫁个有钱人寻求个物质上的安心“成为了主流诉求,而精神财富的追求和情感体验的澄清,却被人们忽视的够呛。”我想“小富即安,知足常乐”这样的世间良药无疑是一支浑浑噩噩的麻醉剂,让太多的诗人沉入潜意识的深渊里,“心安”终老。

写到这里我渴望再次为歌德所酿造的精华篇章而喝彩,恨不得把整篇序幕全部码进书评里增加含金量。还记得去年某期三联生活周刊,宫崎骏对自己的作品有这样的描述:“我认为通俗作品,即使是浅显的,也必须是充满真情的。它的门槛很低、很广,谁都可以进来。可是出口必须很高,而且是净化过的,决不能是贫乏的替身,或者承认它的低劣,或是因使劲说服别人而增加篇幅。”

丑角的存在让我真切感受到了宫崎骏所言说的“绝不是贫乏的替身”。他存在得刚刚好,就如同我们每天都异常熟练地向着想打烂他的脸的领导亲切微笑。诗人代表着出世,团长包揽了入世,谁能讨巧地立于两个极端的边界之上游刃有余?俗话说得好,“话丑理正”。丑角他的确丑,说话丑,寓意丑,连调侃都丑得让人笑出来后又尴尬地僵在脸上。

“不要跟我谈论什么后世,假如我来奢谈后世的问题,谁跟当代人来寻开心?他们要开心,本该如此。”本该如此。这四个字扎得我眼睛生疼。游荡于酒肉世俗与纯粹灵魂的边界,丑角的“本该如此”包含了多少眼泪与心如死灰?我不知,却又心疼。这个群体之中多少人嬉笑怒骂之后泪水流在面具后面,心早已碎成粉末却还会笑盈盈地调侃你:“反正我没心没肺,你要不要来一盘“夫妻肺片”?”那些佯装着刀枪不入的,在生活中以迎合世界来认可自己存在价值的丑角比比皆是。在丑角听完诗人缅怀之后,不觉欣然笑了。他说:“老年使人幼稚,这是虚语,它发觉我们还是真正的孩子。”到底是丑角身为孩子活得太过于天真无邪,还是他从未敢奢望拥有名为梦想的存在。其实,在他们流泪的时刻,我想对丑角说,你没错,是这个世界病了。

欢迎加我的微信:yiyingwww

相关文章

  • 25岁的《浮士德 舞台序幕》

    《浮士德》诞生于文艺复兴末期,这部诗剧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在“黑暗的时代”...

  • 读《浮士德》有感

    开始看了《浮士德》。认真真推敲每一句话的意思。看了两个钟头才把书的序言,献诗,舞台序幕和天上序曲给看完。 《浮士德...

  • 读书《浮士德》:献词及舞台上的序幕

    《浮士德》是德国大文豪歌德的作品,分上下两部,它以“诗剧”的艺术形式为表现形式,其所有的对话、独白和合唱都以诗体写...

  • 读《浮士德•天堂里的序幕》

    《天堂里的序幕》是《浮士德》丰富深刻的思想总纲,表达了歌德对宇宙、自然、世界、人类及魔鬼的独特看法,充满了辩证的哲...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最近学到了一个新词,叫做浮士德精神,何为“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歌德的歌剧《浮士德》...

  • 吃瓜

    大戏拉开序幕,小老百姓坐在舞台下看戏。 舞台上,你来我往,大战300个回合,不分上下。群众看的也是热泪盈眶,热血沸...

  • 《西方文学史》第5章 浪漫主义文学2~哲学的探讨—哥德的《浮士

    哲学的探讨—哥德的《浮士德》 《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诗剧,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

  • Vue3

    拉开序幕的 setup setup 是所有 composition API 的表演舞台。组件中所用到的数据、方法等...

  • 世界美好缓缓与我靠近

    黑的字落在白色的纸上 窗外飞来了蝴蝶,院子里的花开了 舞台的序幕徐徐拉开 你发着光从舞台中央走来 我放弃苟且,牵起...

  • 民间 (11)母亲或序幕

    序幕:舞台上出现了几个人。接着,点灯亮了。接着,窗户打开了。接着,门洞外的大雪满了。真的,舞台上,一幕幕深入的景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5岁的《浮士德 舞台序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mwf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