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他乡遇故知

作者: 佛晓星辉 | 来源:发表于2023-02-14 22:56 被阅读0次

    (本文参与【人生关键字】系列征文第三期【喜】主题征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春风送暖,阳光和煦,长春藤公园紫荆花树下的长椅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双手抚在拐杖上,把自己的下巴放在像干枯树皮似的手背上,双目盯着前方草地上嬉戏的孩子们,时而嘴角上扬,笑意就写在了脸上。

    她今年95岁,是老革命家杨大姐,她每天都习惯来公园里坐一坐,晒晒太阳,看看孩子们无忧无虑地玩耍。

    杨大姐的故乡,也就是她的出生地,是辽宁省海城县偏远的龙堡村。她从小家境贫寒,11岁时父母就将她许配给人家当童养媳,为的是讨口饭吃。按照老家的习俗,她在没去婆家之前,要在家里先裹小脚的。

    杨大姐那时的名字叫杨二丫,她讨厌这门亲事,就与同村差不多大的女孩儿唱起反抗封建的歌谣:“我们女人真可怜,封建压迫几千年,别的咱先暂不说,裹脚真难言。脚小鞋又尖,皮破骨又残,害人真不浅。大家快放脚,真正好喜欢。”

    为了逃避婚事和裹脚的痛苦,13岁时竟然离家出走。先化妆成男孩子模样,由家乡去沈阳(奉天)。手无分文,一路乞讨,露宿街头,忍饥挨饿,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沈阳。然后去工厂找些零活干,勉强挣得粗茶淡饭裹腹。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沈阳,局势混乱得处于无政府状态。东北有几批大学生流亡于此,他们纷纷寻找抗日救国的出路。

    1937年,杨大姐随同流亡学生一同奔赴延安,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老师给她起了个大名,叫杨克水,代替了杨二丫。

    延安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对她的教育启发特别大,当时延安人民群众唱着革命歌曲:“来到春天风和日暖,咱们老两口去逛延安,延安城真出奇,没有大烟馆,没有妓女,要赌钱政府不允许,男男女女人人守规矩……。”她一学就会,经常跟着大伙一起唱,成为宣传骨干。

      经过几年的培养教育和锻炼,她已成为有用之才。这时的杨大姐不仅聪明伶俐、美丽动人,而且善解人意,还入了党,成为敢说敢干,且勇于担当的革命干部。

    1945年“八一五”东北光复,党中央为了开辟东北地区的农村工作,从各方面组织大批干部进入东北地区,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杨大姐是从陕北、内蒙、热河回到东北的。通过敌占区封锁线,通过地下党护送,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才到达东北。还没站稳脚跟,就到山区农村打游击。

    1947年冬季,她执行任务时,路过老家龙堡村。这时她已是团级干部,身边带了警卫人员。看看时间还来得及,她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家了,很想见见自己的父母。

    白天的村路上基本上没有什么人,那也不敢轻易进村,只能在村边的树林里隐藏,等到天黑她才进村,找到自己的家。

    夜间突然有人叫门,把她父母吓了一跳,不敢给她开门。因为这么多年没有她的任何消息,在那兵慌马乱的年代,父母以为她早就死在外面了,没有想到她半夜会出现。

    只听妈妈在屋子里说:“好孩子,妈知道你死的屈呀,不过你妈也对得起你了,每逢年节,妈都给你烧纸,送钱花,你现在又没钱了?妈马上给你烧纸,好女儿,你别再回来闹了。”

    杨大姐在外面听得真切,心里五脏俱焚,杨大姐捅开窗户纸小声对妈妈说:“好妈妈,我是你女儿,我没死,白天不敢回家,只好晚上来叫门,我的声音还听不出来吗?”

    妈妈打开门,拉女儿进屋,娘俩抱头痛哭。警卫人员也都一天没吃饭了,妈妈做了饭给他们吃,吃过饭天还没亮,杨大姐毅然离开父母重新上路,因为这时她已是一个坚强的革命者,有自己的使命在身。

    杨大姐到东北后经常和国民党队伍遭遇,大大小小的仗没少打,随身携带的手枪没少用,但她没有被俘过,身上也从来没挂过彩,从枪林弹雨中走过来的战士,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微风仍然轻抚,树影更加斑驳,草地上的孩子们,不知什么时候都跑光了,杨大姐也放下了拐仗,靠在长椅上打起瞌睡。

    这时,有几位同样鬓发如霜的老人家,慢慢踱到杨大姐身边,轻轻地呼唤:“杨大姐,杨大姐!”,有的轻轻地去摸她的手。

    杨大姐睁开眼睛,望着眼前的几个人,半天才反应过来,指着来人说:“怎么是你们?我不是在做梦吧?”,她挨个地指认:“你是我的老乡,你是我的老领导,你是我的战友,你是我的同事……”没有一个叫错。

    一群老者激动得热泪长流,相拥相泣。感人的一幕,被围观的人们用手机记录下来。

    人生四大喜事,他乡遇故知,肯定是其中独特的一喜。这样的相聚,人生能有几回?把时间留给他们吧。围观的人们自觉散去,自有春风、春阳、春光去抚慰和温暖他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喜||他乡遇故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jry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