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呀”,课间,一个4岁,一个5岁两个女孩正在努力追赶并尝试说服一个手里拿着巧克力饼干的5岁男孩和她们分享好吃的饼干。男孩子显然自己还没吃够,左藏右躲地一边快速把饼干塞进嘴里,一边躲避着两个女孩的堵截。
为了达到能吃上饼干的目的,两个女孩子 不停强调“你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呀”这句话。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女孩子不直接说“我也想吃,你能给我一根吗?”或者“我最喜欢吃巧克力味的了,我可以也吃一根吗”这样直接请求的话,而要用“你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来对男孩进行施压呢?这真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我认为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1.这句话是两个女孩子能找到的,觉得在当时最有力且最能让男孩马上听话照做的一个要求准则,因为这句话经常出自权威人士之口(父母和老师),会分享就是好孩子,所以女孩子此时借的就是这句话的道德影响力。2.两个女孩子自己也是经常被要求和别人分享的,因此觉得男孩子也应该要这样做。3.男孩子的第一反应是逃,而没有明确表示反对和拒绝,这更加激发了两个女孩子的追击欲望。
正巧,今天一个家长也向我咨询了自己孩子不愿意分享,把小客人拦截在家门外的事情。
其实,她的孩子是一个很有主见,很敢表达的3岁小男生。并且妈妈在询问中也告知我,儿子对自己认可的好朋友,是愿意分享的,但目前对这一个小朋友就是不愿意分享,几次小伙伴来家里就把人家堵在门外,玩不了几分钟就说“好了,去你家玩吧”。妈妈说现在分享问题愈演愈烈,因为儿子的不愿意分享给妈妈制造了难题和尴尬,妈妈在自己气急的情绪驱使下不得已才做出了强迫孩子分享的行为。但是却导致了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和对方去分享,妈妈也因此感到头疼和不解。
其实,不愿“分享”是果,不是因。普通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或早或晚都能主动习得“分享”这个非常有用的社交技巧,在分享中感受到爱、尊重和满足。那为何孩子越来越不愿意分享了呢,因为“分享”已经不纯粹是分享了。
一、分享,是一种可以最快得到想要物品的捷径。
2-3岁,孩子的物权意识在发展,自我意识在形成,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
因为,只有当孩子可以拥有了自己的东西,而且这个东西是完全属于他的。孩子对这件物品拥有绝对的控制权、所有权的时候,孩子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延伸。
但是,我们要知道,当我们给孩子买了或送了玩具,最后到了孩子的手上,这应该就是属于他的东西了。那么,孩子就有权利处置他的物品。
如果强制让孩子把自己的东西与别人分享的话,会容易让孩子产生另外一种想法:我随时都有可能失去我的东西,我的东西被强制性的和别人分享了,那么,我是否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得到别人的东西呢?更严重地,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认知模式中,感觉到自己的界限和边界不被尊重,那他也同样不必考虑去尊重他人。
因此,就出现了第一个案例中两个女孩子说的话。但这,并不是孩子内心自发的真正的分享,分享在这里是一种快速得到想要物品的捷径,分享的乐趣和意义被扭曲了。
二、分享,是一种不安全的感受。
孩子经常被要求分享,就意味着孩子一直要处于担心状态下,担心自己是否拥有物品的所有权,控制权;担心不知哪里突然又会冒出来一个与自己抗争物品的人。这些,只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感觉自我不被理解,不被尊重。
就像案例中妈妈说的情况一样。孩子多次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被强迫分享自己的物品,那么孩子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利,自然就发展出了对抗行为。但这却被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不听话。孩子不仅失去了控制权、还失去了爸爸妈妈的爱。所以,“分享”意味着种种不安全感,没有一个孩子会喜欢这种不安全感的。
三、分享,是迎合、讨好他人的一种方式。
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中,很大一部分自我认知都来自于成人和同伴对他的评价和认可。有时候,即使孩子内心极不情愿,但在父母的诱导下,孩子为了得父母的认可,也会把自己的东西分享出去。在幼儿园,在学校,同样为了获得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为了符合大家眼中好孩子的标准人设,孩子也会违背内心真正意愿而做出分享行为。
长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认知会越来越依赖于他人的评价,而不能够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变成“老好人”,变得凡事在意别人的评价和看法。分享,变成了一种迎合、讨好他人的伎俩。
一个逐渐失去自我的孩子,很难体会到真正做自己的快乐!相信这也不是父母愿意看到的。
对于分享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以上几种原因,有则反思,无则加勉,让孩子能真正享受“分享”带来的快乐和友谊!
网友评论